吳式太極拳系滿族人全佑先生 (1834一1902)所創。全佑從楊露禪(1799一1872)學楊式太極拳大架,后來拜楊祿禪先生的次子楊班侯(1837-1892)為師學楊式太極拳小架,實際上仍由楊露禪親自傳授。經過數年勤學苦練,全佑長于柔化。
全佑先生之子吳鑒泉先生(1870一1942)“貫滿族音譯故姓吳”。自幼喜練武功,善于騎射,且有鐙里藏身的技術。在父親的教導下,他對太極拳的造詣日益精深。1912年后,楊氏門中一弟子許禹生(1879一1945)在北京創立體育研究社,邀請楊少侯、楊澄甫(1883-1936)、吳鑒泉教授太極拳。從那時起,太極拳開始公諸于眾,傳于門墻之外,造福社會。
吳鑒泉先生對家傳的太極拳,在教學上不斷發展,逐步修潤和充實。在慢架中,去掉重復和跳躍動作,使拳架更加柔和規距,成為連綿不斷,符合太極陰陽理論的功架,特點更加明顯,從而自成流派,一直流傳至今。另有快架子,則仍保留跳躍和發勁等身法、手法,便于太極拳愛好者進一步鍛煉。
吳式太極拳的功架緊湊,松靜自然,充分表現出輕靈、圓活和動作貫串的特有風格。推手要求立身中正安舒,手法嚴密,著數多樣化,細膩綿柔,守靜而不妄動。活步大搏,更是機動靈活,粘走咸宜。爛采花是散手,更是出神入化,動若江河,非筆墨所能描述。此外,吳式太極拳還保留了較多的傳統器械項目,如太極劍、太極對劍、太極刀、太極13槍(大槍),太極刀槍,太極扎四槍和粘桿等。
吳鑒泉先生于1928年遷居上海,廣為傳授吳式太極拳。于1935年創設鑒泉太極拳社。1939年在上海西藏路青年會10樓,建造鑒泉廳,為吳式太極拳愛好者提供了練習的場所。1942年吳鑒泉先生不幸去世,誠為吳式太極拳的重大損失。上海社務由吳英華、馬岳梁負責。其國外拳社已發展到新加坡、菲律賓、加拿大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聯合國亦有太極拳俱樂部教授吳式太極拳。目前吳式太極拳已遍傳于國內外,造福于世界人民,并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