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吃苦、忍耐精神
每一種運動都需要一種吃苦精神。太極拳是武術,武術實質上就是培養人的意志,磨煉的是精神、氣度。中國的俗話說:“人老先老腿。”現代科學技術也有“腿是人的第二心臟”的說法。太極拳對下肢力量的要求也就是針對腿部力量的要求,練的就是下肢的穩。太極拳的輕靈沉著、不飄不浮、綿綿悠長的韻味是要靠下肢穩,腿部有力量,以出腳輕來展示的、由于它獨特的表現方式和運動方式,即使有教師的細心指點,在每天的重復練習時也會出現例如:股薄肌、股外肌、股直肌、縫匠肌等大腿前后肌肉群的疼痛,更會出現膝關節的疼痛。這時,就需要有克服疼痛、忍受疼痛,并與之抗衡的精神,要有“假如我怕痛,痛就不怕我,而我不怕痛,痛就怕我”的思想。
有很多喜愛太極拳的朋友,在未學之前,認為太極拳很慢,容易學,一接觸后覺得這樣吃苦,往往在這一階段怕字就當頭,失去信心,與太極拳失之交臂,而造成遺憾。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初期練得多的時候,上下樓梯異常困難,在生活上造成很多不便,但在精神、意志上毫不讓步,挺過那一階段走了過來。我所教的年齡在50歲以上的學生也有同樣的經歷。當他(她)們忍耐一段時日后,疼痛感消失了,但在學習下一套新的套路時,又開始疼痛,而當他們咬牙挺過后,不僅不會疼痛,而且腿力、技術又提高了一個層次,有的還在省、市級比賽中多次獲得前三名。有了榮譽感,對練拳更有信心,還帶動了更多人加入,對太極拳運動的推廣起到了良好的榜樣作用。
三、自我保健手段
有了正確的練習方法和吃苦忍耐的精神后,還更應有自我保健的手段。我們的膝關節是人體復雜的一個關節,有髕骨、半月板、關節囊,有脛、腓側副韌帶和髕韌帶,腿、膝前后有足三陰(厥陰肝經、太陰脾經、少陰腎經)和足三陽(陽明胃經、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6條經絡通過。膝關節周圍有陰、陽陵泉、委中、膝眼,外膝眼下三寸有足三里,內踝關節上三寸有三陰交等穴位。
我們每天練拳后,可以用自我按摩的方法緩解疼痛,晚上先用熱水作溫熱敷,然后兩腳平放采用掌揉法、拇指、四指揉法、從大腿根部起依次向下至足掌進行按摩,并對陰陵泉、陽陵泉、委中等穴位用拇指和四指作按、揉法。手法由輕緩至點按,緩慢而輕,時間長久的手法有鎮靜的作用。經常按摩能夠增強韌帶的柔韌性,減少其損傷的概率。這樣可以加強局部循環,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將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充分拉長,牽拉肌束,使之放松,而達到氣血通暢,經絡通順,肌肉痙攣緩解,關節功能恢復等功效。有助于松解粘連,滑利關節,這樣就起到了緩解膝關節疼痛,恢復膝關節功能的作用。
重要的一點是在秋、冬、舂、夏季節特別注意對膝關節的御寒保護。民間有“熱不馬上脫,冷不馬上穿”的經驗。應該在寒冷季節和秋冬、春夏交替時加戴護膝,不要讓寒風侵襲膝關節,也不要夏季在空調房里裸露膝關節,使之受涼,如果疼痛實在難忍,可以加用有針對性的外用藥酒進行揉按,但應遵循“寧少勿多”的原則。
如果人們的自身身體本身有骨關節病,更應遵循找準正確練習方法,適當控制練習高度和運動量,樹立吃苦精神,加強自我保健意識的思想。使之能與太極拳長此相伴,并能感受太極拳帶給人們生理的健康和心理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