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式太極拳都有著自己的套路,按照套路練習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你知道在練習太極拳套路的時候會出現哪些問題么?不清楚的話就趕緊來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練習太極套路容易出現的問題
一、中正問題
何謂中正?廣義地說,由不同原則。思想甚至可以是互相對立的矛盾的雙方,融通協調,后產生一個恰到好處的點。這點能滿足不同方面的要求,做到這點是正確的,超過它或不及它都將損害原則,那是錯誤的。簡言之,能無過不及,正好達到這一點,這就是中正。
“立身”不是人的某個姿式、動作、造型,而是一種行為,是指練太極拳時,如何處理協調好意形諸方面的矛盾沖突,其內容極為豐富,筆墨難以詳述。舉一例:如“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這對矛盾的協調、處理。前者要通過挺膝。頂腰、拔背、豎項等形方面的安排,配合以自下而上的虛領意氣做成;后者要有足踏實地,身如根植大地的體驗。往上虛領頂勁一端,往下氣沉丹田一端,這兩端是個相反的操作過程。初學者不可能一開始就做到既滿足這一端,又同時滿足另一端,就是全力做一端也困難。必須一端一端來,可一時期專執往上一端,另一時期專執往下一端,而后,執兩端兼而有之,終獲得這兩個相反過程的中正。這才是“立身須中正安舒”的真意。‘氣宜鼓蕩”與“神宜內斂”,“極柔軟”與“極
堅剛”,“內固精神” 與“外示安逸”,“曲”與“直”等的協調處理,都是“立身須中正安舒”的內容。《十三勢歌訣》中有“尾閭正直”。尾閭是人體中一個很小的部位,相對整個人體近于一個點。由于小,它就像幾何學中的“點”的概念一樣不存有是直是彎、是偏是正、是長是短的討論。尾閭中正是要求練習者在操習時保持以尾間為中心的不大的范圍有得力感、存在感,不是對形方面的要求。
太極拳中所講的“中正”是指身體內部的順達得力,非簡單的形態之謂。百會與會陰在一豎線上直豎著身軀,沒錯;前俯、后仰、傾斜,只要尾閭不失得力感,無不可以。一個標準,即各部不失互爭互抗味道,沒有必要在形跡中過于局限呆板。任何拳種都有立身中正的要求,東倒西歪的醉拳也不例外,且對此要求較高,難度不小。太極拳走中庸之道,忌絕對,每動都留有余地,都著意相反過程的存在,在每一對矛盾的相反過程都下一番功夫,終練出能同時滿足矛盾雙方要求的中正功夫。中正這一點不是固定不變的,它要隨功夫的變化而變動。隨著練功的深人,中正的質量日益提高。
二、呼吸問題
“快練是拳,慢練是功”,說得是凡快練的練的是拳,練習過程要突出一招一式的技術含義。凡慢練的如太極拳,練的是功,練習過程要突出對每動得力感的體認。快慢相間的陳式、楊式和吳式的快架,個別動作快練是要突出動作的攻防意識,慢練勻緩連綿時要突出對得力感的體認。凡做攻防想象時,動作由小到開大到發勁,是取呼,發勁前取吸。凡勻緩連綿時,取自然呼吸。
慢練,勻緩連綿的走架,它不像快練,不是練拳練的是功,所以拳式中不存在某招如何去攻擊,某一手法如何去化解。要說有攻擊和化解,那就是式式勢勢都在化解,也同時都在攻擊,這是內家拳法的整體觀和整體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