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害怕癌癥,其實我們可以通過日常小細節來了解癌癥的早期癥狀,也有人會問癌癥能治好嗎?專家紀小龍在這方面有很深的的臨床研究,他今天做客央視健康之路,我們一起去節目中了解一下,以便提前預防癌癥,遠離癌癥困擾。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專家介紹
紀小龍
紀小龍,男,江蘇句容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醫院病理科主任、腫瘤生物治療科主任、納米醫學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博士生導師。現任國內11家雜志的副主編、編委以及美國《環境腫瘤病理雜志》編委,全軍解剖學組織胚胎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委員會委員、全國全軍及北京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1993年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78年畢業于第三軍醫大學。198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1987年在美國安德森腫瘤中心做博士后研究一年。1994年在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進修。1997年在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任訪問教授。 在腫瘤早期診斷、淋巴瘤診斷有很深的造詣,每年在病理會診中解決疑難及關鍵診斷1000例以上。198l年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腫瘤免疫封閉機理的研究。1991年報道了國內外首例淋巴結肺吸蟲病。1996年發現并報道了特殊類型霍奇金病。1997年率先對肝癌治療中癌細胞死亡機理進行研究報道。2003年7月成立國際上首家納米醫學研究所任所長。新近開展的“腫瘤自體血活化療法”對晚期癌癥病人進行生物治療和“腫瘤形態機理的研究”均為國內外少有人涉及的課題。已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參加編寫專著12部,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 項,三等獎5項,四等獎6項。
癌癥的早期癥狀
1.腹脹
很多女性認為腹脹極為常見,不必大驚小怪。但是,這可能是卵巢癌的癥狀。天津市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醫學中心主任劉俊田介紹,腹部持續腫脹、有壓迫感及疼痛、腸胃不適,出現進食困難或極易有飽腹感,持續數周,都可能是卵巢癌的征兆。
2.不規律出血
美國腫瘤學家戴利博士表示,月經周期之間的陰道異常出血及大小便出血很容易被女性忽視。它們很可能是婦科常見癌癥子宮內膜癌的一大征兆,有至少3/4的女性有此征兆后,被檢查出患上子宮內膜癌。而大便出血則可能是結腸癌的征兆。
3.乳房硬塊
女性如果發現乳房皮膚發紅、有腫塊,就要分外當心。“尤其是乳房出現皮疹,并且持續數周不退,必須去檢查。”腫瘤學家漢娜·林登博士說。此外,她指出,非哺乳期的女性,乳頭凹陷,并且常常流出液體,也是不好的信號。
4.疼痛
美國癌癥協會表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疼痛會增多。但是身體某部位莫名出現疼痛并持續一周以上時,應盡快查明原因,因為無緣無故的疼痛可能是癌癥征兆。比如,長期腹痛是大腸癌的癥狀,胸部疼痛可能是肺癌引起的,骨頭酸痛則可能是癌癥轉移的癥狀。劉俊田指出,胰腺癌會表現在上腹區,如臍周或右上腹出現頑固性鈍痛或絞痛,可陣發,也可呈持續性,通常會逐漸加重,向腰背部放射。
5.淋巴結變化
林登博士表示,不管身體哪個部位,尤其是腋窩或頸脖出現淋巴結腫大,切不可掉以輕心。如果淋巴結持續增大,超過1個月,則很可能是乳癌或腦癌的癥狀。
6.發燒
發燒一般由流感、肺炎或其他炎癥所導致,然而,不明原因的發燒就可能是危險征兆了。美國癌癥協會表示,癌癥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時,通常會導致發燒。淋巴瘤、白血病等血癌也有發燒癥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主任徐志堅補充,淋巴瘤在早中期會表現為持續低熱,體溫在38攝氏度左右,當合并感染時則可能高燒。必要檢查包括:X光胸透、CT掃描、核磁共振檢查等。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癌癥能治好嗎
【不急不躁,制定五年“作戰”計劃】 對待癌癥這樣的頑固慢性病,患者需要平和的心態,醫生也應該努力為病人制定全程治療方案(暫且定為“5年治療方案”),并將治療可能的過程告訴患者,使患者獲得大自信心。戰勝病魔需要的是時間、智慧及信念,還有各方的通力合作。 癌癥患者其實是整個治療過程中的主導者。如若把治療癌癥的過程看作是一次漫長而艱苦的戰役,醫生只是參謀長和(或)作戰部長,主要提供行軍打仗的戰略戰術等謀略,并執行戰斗命令;患者丈夫或妻子是政委,協助司令共同定奪進退大權;子女應是副司令或副政委;而患者本人才是統帥全軍的總司令,掌管操控生死的兵權,選取參謀長的方案,根據自己部隊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作戰方案和作戰部長,并且指揮作戰。患者不要因為某些癥狀始終得不到緩解而喪失信心,而應在醫生(參謀長和/或作戰部長)的幫助下,統觀全局,明白5年抗戰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關卡、出現的變化,采取各種預防和應對措施。 這種現代的治療模式,讓患者自己參與到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并擔負責任,提高他們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加強參與感,真正做到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讓他們的情緒由低迷、消極、急躁轉變為主動、積極、不急不躁。同時也加強了醫患之間的溝通,增進相互理解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