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介紹
綜合性臨床醫著。全稱《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或《千金方》,30卷。唐代孫思邈著,約成書于永徽三年(652)。本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后世醫家影響極大。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于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于危殆,價值更當勝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為書名。明代后,有按《道藏》析為93卷者,內容相同。
《備急千金要方》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是被譽為中國早的臨床百科全書,世簡稱為《千金方》。唐孫思邈(581—682年)撰于公元652年,共30卷。《道藏》收入時析為93卷。孫氏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該書撰成后在國內外有著極廣泛之影響,現存日本之《真本千金方》可能系未經宋校正醫書局校正之傳抄本,經宋校正醫書局校刊之《備急千金要方》,中、日翻刻影印者達30余次,又有刻石本、節選本、改編本、《道藏》本等刻印者亦數十種。
《千金要方》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內科病提倡以臟腑寒熱虛實為綱,與現代醫學按系統分類有相似之處,其中將飛尸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臟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系的記載,均顯示了很高的認識水平;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準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準確性頗有幫助。因此,《千金要方》素為后世醫學家所重視。
《備急千金要方》作者
孫思邈(約581-682),唐代醫學家,中醫醫德規范制定人,人尊為“藥王”。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自幼多病,立志于學習經史百家著作,尤立志于學習醫學知識。青年時期即開始行醫于鄉里,并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他對待病人,不管貧富老幼、怨親善友,都一視同仁,無論風雨寒暑,饑渴疲勞,都求之必應,一心赴救,深為群眾崇敬。大業(605-618)年中,曾游學四川,并在該地煉丹,后隱于終南山,與沙門道宣律師交厚,寫了不少道家煉丹方面的著作。后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國學博士、諫議大夫等職,均謝絕,唯于咸亨四年(673)任承務郎直長尚藥局,掌管合和御藥及診候方脈等事務,上元元年(674) 即因病辭退。當時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皆視他為老師。
孫思邈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深感古代醫方的散亂浩繁和難以檢索,因而博取群經,勤求古訓,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編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醫學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