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家稱通過QS認證
記者調查發現,在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存在的 “地溝油”加工窩點,從原料供應到成品銷售,基本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實地暗訪后令人震驚。
首先是生產規模驚人,日加工能力動輒以十噸計。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曾是泔水油黑工廠的集中地,幾年前,因媒體曝光,當地“泔水油”加工業受到重創,如今卻有死灰復燃之勢。
記者在這個縣看到,一家工廠占地一畝左右,分為兩大部分,加工車間集中在北半部分。車間外矗立著3個高近10米、直徑三四米的柱形大鐵罐。據附近村民介紹,那就是儲油罐,工廠的日加工能力在20到30噸。
記者在天津一家“地溝油”加工廠也看到了好幾個這種儲油罐,工廠負責人說,他們的日加工能力在30噸左右,技術、設備一流。在天津還有數家類似的工廠,日加工能力也在20噸以上。
其次,科技含量高。此前一些人士告訴記者,降低“地溝油”的酸價成本太高,根本不合算,還不如買好油,所以“地溝油”上餐桌的事屬于以訛傳訛。然而,記者采訪發現,不論是河北還是天津的 “地溝油”加工廠,不當難事的就是“降酸價”。知情人說,用碳酸氫鈣去除雜質,用堿中和酸性,出來的油比茶水還要清亮。
記者將獲得的樣油送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檢驗。送去時,其中一瓶油樣顏色灰黃,打開后的怪味讓監測人員的臉迅速別向一邊:“這明顯不是油,這什么東西! ”監測人員堅持拒絕收下 “怪油”,但另外兩瓶樣油的檢測結果竟然符合食用植物油和食用動物油的一般指標要求。比如天津精煉廠的油樣酸價在2.1,雖然比其自稱的高,但也在食用植物油的酸價標準3以內。
中國糧油協會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告訴記者,目前,還沒有檢測“地溝油”的有效辦法。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一些頗具規模的加工廠大多存在了十幾年。天津一家工廠的辦公室墻上掛著衛生許可證。一些工廠負責人說,他們各種證件齊全,不怕檢查,甚至通過了QS認證。
終去向仍是餐桌
記者通過在加工窩點、糧油批發市場暗訪發現,這些加工窩點、加工廠的“地溝油”主要以散油的方式流向了食品加工企業、工地、糧油批發市場,甚至流向了部分超市。
在河北一家 “食用油脂有限公司”,老板告訴記者,河北、山西、河南等多個地方客戶經常來買他們的油,甚至一些知名食品加工企業也從他們公司購油,這家工廠生產證明齊全,“只要找人,什么證都能辦下來。 ”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地溝油加工廠一般不散賣,主要賣給食品廠或者建筑工地。
糧油批發市場是“地溝油”的另外一個重要去向。知情人告訴記者,加工窩點把油用油罐車運到批發市場后,批發市場的商戶再把油分裝到一個個幾十斤裝的白色汽油桶里。這些散裝油桶一般沒有任何標識。
令人憂心的是,除散裝油渠道外,品級較高的油以更為正規的面目流向市場。記者在暗訪一家“地溝油”加工黑窩點時看到了許多碼放整齊、包裝正規的“大豆調和油”。
在北京,一家地下灌裝廠的負責人被圈內人稱為“老大”,只要說出他的名字,立刻就會得到對方的禮遇。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他的廠什么牌子的桶裝食用油都能做,而且都用廠家的真桶,有防偽,每天送往北京一些超市和商店,日產量大約10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