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黑窩點加工工藝、提煉設備經過多年“升級”,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對其識別也愈發困難,通過“地下渠道”不斷流向食品加工企業、糧油批發市場,甚至以小包裝形式進入超市。北京就發現類似案件,下面和小編一起看看具體內容吧。
地溝油事件
河北石家莊趙陵鋪村北的一所民房里,工商執法人員現場搗毀了一個地溝油加工窩點,查獲可疑桶裝油若干。
核心提示
調和油、色拉油、棕櫚油……充斥北京、河北、天津市場的一些油品,其背后可能都和泔水油、炸貨油、動物廢棄油脂緊密相連。這些“地溝油”黑窩點加工工藝、提煉設備經過多年“升級”,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對其識別也愈發困難,通過“地下渠道”不斷流向食品加工企業、糧油批發市場,甚至以小包裝形式進入超市。
可怕的“循環經濟”
夜晚的北京城,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很多飯館門口或是飯店后門,一輛輛拉泔水的農用車以及在夜色中忙碌著的收泔水的人。
每一輛泔水車,都連接著泔水豬養殖戶。在北京市六環路內外,環布著難以計數的以餐廚垃圾為主要飼料的泔水豬個體養殖戶,他們收購泔水,經過熬煮,將“泔水油”打撈起來,以每桶1000元左右的價格賣給“地溝油”收購商,剩下的菜渣和飯羹則用來喂豬。
記者走進北京郊區一家養豬場,幾百頭皮毛骯臟的肥豬擠在籠舍里,正在熬煮的兩米見方的泔水池,以及堆滿筷子、衛生紙、餐盒塑料袋、食物殘渣的垃圾堆,惡臭難擋。
“泔水都得煮,否則油太多,豬吃了受不了。”豬場老板說:“我家養300多頭豬,一天能掏出這么一桶泔水油。”老板一腳踩在豬圈旁布滿黑色油污的藍色油桶上說:“現在賣1000塊一桶。 ”
記者驅車前往位于北京南城的一家中轉站,這家中轉站占地約半畝,院子里擺滿了上百個污穢不堪的塑料桶。知情人說,現在煉“地溝油”的原料不再局限于泔水,反復烹炸后的廢油、屠宰場廢棄的豬肉邊角料、雞鴨脂肪等,只要能出油、能脫色,就能用來煉“食用油”。
記者在河北、天津的暗訪也佐證了知情人的說法。記者在河北某縣一個加工廠里看到,廠區內雖然擺放著裝滿泔水油的鐵桶,但工廠負責人說,他們的加工原料主要是從屠宰場弄來的雞油、鴨油。工廠負責人說,廠子加工能力很強,原料需求旺盛。炸貨油對他們來說也是寶,如果記者可以大量提供的話,他們就可以加工成色拉油。他甚至自豪地說:“這才是循環經濟。 ”
據北京市市政市容管委會統計,目前北京市每天餐廚垃圾的產生量大概為1750噸,另外還有餐廚廢油脂60噸左右,而正規途徑的日處理能力只有五六百噸。至于每天產生的動物內臟、雞油鴨油的數量則無從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