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放松,不用拙力。初學太極拳,往往心情緊張,周身僵滯,所以須從舒松柔和入手。在身體自然活動或穩定情況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關節做到大限度的放松,動作時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勁,除按要求用力外,其它部位肌肉盡量放松,使身體各個關節都舒展開,力求圓活。松,可以說是太極拳的專用名詞,它是無限度的,松應逐步與心、意、氣、神相聯系。
(三)技巧。對于太極拳來說,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太極名家、我的師公洪均生先生曾說:“學拳,特別是陳式拳,的確要用‘意’而不用拙力。但并不是有力不好,而是要力與巧相結合,不能偏廢”。“學太極拳應有合乎太極拳理法的意念,以指揮肢體按太極拳套路的法來進行學習鍛煉,掌握運用,而不用拙力。并且通過持久鍛煉產生合理的巧與力來,這就是纏絲勁,或內勁”。平時學拳要求姿勢正確,就是使學拳、練拳、用拳的形式與時間、方向配合好。比如,采、挒、捋實際都是隨對方來勁向自身左右兩方引進落空的方法。只有把技巧練好,才能達到剛柔相濟,進而用意不用力,四兩撥千斤。
三、用意不用力的階段性
同任何事情一樣,用意不用力也有其階段性,它是就一定階段一定層次而言的。
學拳之初,思想應集中在該打哪一式、姿勢是否正確、路線怎么走上,只求打好拳架即可。這好比初學書法,開始時以練一橫一豎即可,不窮究其理,練拳也一樣,否則會欲速則不達。應當說,此時的動作還多用拙力僵力,若過分強調用意不用力,會使初學者無所適從。而應強調松靜自然。
習拳熟練之后,就逐漸轉移到勁力運用方面及有關的想象上。如捋勁,就要有持住人體某一部位的想象;按勁,要有向前推按的想象。意念活動從機械的動作黑心為用意念引導動作。隨著“招熟”而逐漸“懂勁”,太極拳方面的技巧也逐漸熟練。這時,拙勁已除,輕靈變化,圓轉自如、合乎拳法,則小力必勝大力。此階段可稱為用意不用力。
到了更高層次,應是“不用意不用力”。試想,舉手投足之間發人丈外的太極拳家,出手即招,也就無所謂招。“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此為習拳者夢寐以求的“神明”階段了。
一、“全是用意,不是用勁”
書法講究筆力,拳法講究勁力。不過,書法有強調“用筆之力,不在于力”的,而太極拳學恰好也是十分強調“用意不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