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我們在看望病人的時候,總是喜歡帶些水果,但您知道嗎?不是所有的水果都適合病人吃,買水果的時候要考慮病人的病情。潰瘍和胃酸過多的人不宜吃酸梨、檸檬、楊梅、李子等含酸較高的水果,以防有損潰瘍愈合。哮喘的病人不宜吃棗等易生痰助熱,有礙脾胃功能的水果。便秘和有痔瘡的患者不宜吃柿子、山楂、蘋果、蓮子,因為這些水果含鞣酸較多,會澀腸止瀉,加重病情。患有貧血的病人也不宜吃含鞣酸較多的橙子和柿子等水果,因為鞣質易與鐵質結合,從而會阻礙肌體對鐵的吸收。腎炎、浮腫和腎功能不好的病人不宜吃香蕉,因為香蕉中含有較多的鈉鹽,吃了會加重浮腫,增加心臟和腎臟的負擔。
我們吃的水果都有自己的醫療保健作用,在患病的時候,如果您有選擇地對癥吃水果,就會對自己的身體康復大有幫助。相反,如果您只是盲目地去選擇,不但無益,反而會有損于自己的健康。看來,這吃水果還真有不少的學問,我們還真得上點心多學學。吃水果的佳時間應在飯前一小時,飯后兩到三小時時為宜。大多數人都有這樣一個飲食習慣,那就是飯后吃水果,不論是宴會的上菜程序,還是大多數人的日常飲食均是如此。營養專家認為,飯后吃水果實際上是一種飲食誤區,這種習慣實際上對健康不利,易導致體重超重和肥胖現象的發生。
部分營養專家日前在重慶召開的首屆中國西部營養和健康、亞健康學術論壇會上表示,當前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攝入熱量過多。飯后吃水果往往是在吃飽或 吃得過飽的基礎上,再添加食物,而這部分的熱量幾乎全部被儲存。相反,飯前進食一定量的水果有很多好處。
首先,水果中的許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有維生素C以及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水平的可溶性的植物纖維、果膠等。其消化吸收不需要復雜消化液的混合,可迅速通過胃進入小腸吸收。空腹時的吸收率要遠高于吃飽后的吸收率。其次,飯前吃水果有利于健康飲食“八分飽”的把握。水果是低熱量食物,其平均熱量僅為同等重量面食的四分之一,同等豬肉等肉食的約十分之一。先進食低熱量的食物比較容易把握總的攝入量。第三,許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敗,先吃水果可縮短其在胃中的停留時間,降低其氧化腐敗程度,減少可能對身體造成的不利影響。
營養學家建議,從水果本身的成分和身體消化吸收的特性分析,建議成年人好在每頓飯前吃水果(柿子等不宜在飯前吃的水果除外)。兒童正處于長身體時期,部分婦女屬于中醫講的“脾胃虛寒”體質,不宜或不適應飯前吃水果。這部分人群可兩頓飯之間加食一次水果,而不要在飯后立即吃水果。
總結:水果本身就是一種很神奇的食物,就連皮都有你想不到的功效,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注意它們哦。當然吃水果的時候也不要盲目的吃,要根據正確的飲食方法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