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關節病的高發季節,關節病特別容易復發,尤其對于老人來說是特別嚴重的,那么冬季我們該如何預防關節病呢?骨科專家高鐵錚來到了健康生活視頻,她有一些巧防關節病的小方法,能夠幫助你緩解病癥,一起去看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高鐵錚
高鐵錚,女,現年54歲,副教授,中京苑醫科院高級研究員,北京市勞動模范。長期致力于臨床、康復、教研工作,平生精研傳統中醫,萃取岐黃醫學之精華,并融會貫通、整合優化,形成了獨特的中西醫診療康復風格;尤其擅長運用激光針刀、臭氧、寶石激光消融術等微創技術診治腰椎間盤突出癥,骨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等,療效卓著。曾應邀參加人民大會堂舉辦的首屆骨傷高峰論壇,榮獲“全國骨傷專業突出人才”等多項獎勵。做客新華網、北京電視臺《健身一籮筐》、《健康生活》、《你該怎么辦》。
注意保暖防濕寒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侵犯小關節的關節軟骨,易導致關節變形,致殘率很高,它與環境、細菌、病毒、遺傳、性激素及精神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該病常表現為小關節,如手指關節、腕關節等疼痛,發病關節呈對稱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80%在35—50歲之間,但老人、幼兒同樣可發病。冬季此類疾病易發作,那么該如何進行預防?
在寒冷的冬季首先應注意添加衣物,注意保暖、防濕寒。還有就是要注意勞逸結合,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在急性病期應絕對臥床休息,慢性期穩定期切不可因關節疼痛而放棄功能鍛煉,做體操、關節操、太極拳等都是很好的鍛煉方式。
“老寒腿” 要多用熱水泡腳
冬季老年人常犯“老寒腿”病,“老寒腿”即隨著氣溫下降而發作或加重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在寒冷、潮濕、天氣變冷的冬季里,血管收縮,都會導致原有病變的加重。趙松梅說,在寒冷的冬季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病情易惡化加重,早期通常表現為發涼、麻木,腿部肌肉痙攣,“抽筋”等癥狀。往往早期癥狀并不典型,所以常會被患者忽視,誤認為是老年人缺鈣或是腰椎病等,耽誤了佳治療期。
冬季老年朋友們要想緩解“老寒腿”,好的辦法就是先驅寒。趙松梅建議,老年人冬天要多用熱水泡腳,保證關節部位血液循環和活動自如。但不適宜熱敷,因為熱敷會使關節循環不暢、發脹、發腫,不利于“老寒腿”的治療。所以,在“老寒腿”發病時不要用熱敷法進行治療。
由于“老寒腿”的主要癥狀多為膝關節疼痛,所以很多人就把鍛煉目標僅僅瞄準膝關節,經常以半蹲姿勢做膝關節前后左右搖晃動作,試圖達到鍛煉、消痛的目的。趙松梅提醒“老寒腿”患者,這樣做其實是不科學的,因為半蹲時髕骨所承受的壓力大,搖晃反而加重磨損致使關節炎疼痛加重,老年人可以打太極拳、慢跑以及做體操等適量的運動,來緩解“老寒腿”,但都不適宜過多的運動。
1.關節周圍韌帶損傷膝關節韌帶在膝關節微屈時的穩定性相對較差,如果此時突然受到外力導致外翻或內翻,則有可能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患者會有明確的外傷史,膝關節疼痛、腫脹、瘀斑、活動受限。
2.軟骨損傷主要是膝關節的半月板損傷,當膝關節微屈時,如果突然過度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例如踢足球運動中,彎小腿轉身踢球的動作),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損傷會有明顯的膝部撕裂感,隨即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走路跛行、關節活動時有彈響。
3.關節滑膜炎由于外傷或過度勞損等因素損傷關節滑膜后會產生大量積液,使關節內壓力增高,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壓痛,并有摩擦發澀的聲響。比如膝關節主動極度伸直時,特別是有一定阻力地做伸膝運動時,髕骨下部疼痛會加劇。在被動極度屈曲時,疼痛也會明顯加重。
4.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和牛皮癬,也會侵犯關節出現腫痛,這要靠血液化驗協助診斷。
5.兒童生長痛此類患者主要是處于生長期的兒童,男孩多見。疼痛部位常見于膝關節、髖關節等。這種情況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由于處于生長階段的兒童骨骼生長相對較快,骨膜和局部肌肉生長發育不協調,從而引起不適,出現關節疼痛。也有人認為,這種疼痛是由低毒性感染引起的。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