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是一種很常見的肉類食物,很多人都很喜歡。可是有報道稱有一些地方使用了地溝油喂養出了豬,這個消息讓很多人感到震驚。如果真是這樣那豈不是以后豬肉也得注意吃 了嗎?現在跟隨小編來看看這則報道的始末吧。
用“地溝油”喂出“垃圾豬”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長黃風洪說,即使將這些泔水渣或下水道的油脂殘渣用來喂豬,產出的豬肉也會含有相應的有害物質,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垃圾豬” 。
所謂地溝油,是指將下水道中的油膩漂浮物或將賓館、酒樓的剩飯剩菜(泔水)經過加工提煉出的油,也稱潲水油。
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料和油脂組組長、武漢工業學院教授何東平說,這只是狹義上的地溝油。從廣義上講,地溝油可分為三類,除狹義地溝油外,還包括用劣質或腐敗豬肉 、豬內臟、豬皮加工提煉產出的油﹔以及重復使用或往其中添加新油后再使用的過氧化油。
從實際情況看,人們擔心、查處多的是第一類地溝油,也就是通過回收泔水提煉出的潲水油。人們對地溝油的擔心絕不是因為原料和生產過程的“惡心”,而是 地溝油對人體的巨大危害。
酒樓餐館成為地溝油提煉原料的“重災區”,這一點也得到了廣州市垃圾處理主管部門的認可。廣州市城管委主任李廷貴披露,據不完全統計,廣州市區7000多家大 小餐廳、酒樓日產餐飲垃圾700噸,加上單位食堂產生的餐廚垃圾,估計約1000噸非家庭產生的餐飲垃圾并沒有進入城市垃圾的終處理,即填埋或焚燒,而是未經過處理即被加以利用,包括 提煉“潲水油”。
在福建泉州,早在2003年就防止發生地溝油事件,泉州市20多家主要餐飲業經營者,以及泔水回收企業泉州中原隆化工有限公司,與工商部門簽訂責任狀,明確地溝油的回收、使用和處理責任。
在東莞,被查處的窩點位于東莞塘廈鎮蛟乙塘社區恒星小學附近。整個廠區就只是一個簡易的棚子,里面架了兩口長約2米、寬1米的大鐵鍋,鐵鍋下方挖了深坑以便燒火加溫。 鐵鍋旁,用編織袋裝著的泔水還滴滴答答滲出油水。何勇說,在加熱時自己拿著一根約兩米長的大鐵鍬在鍋里攪拌,在加熱到一定溫度后,油脂就會漂浮上來,然后用勺舀進旁邊的藍色鐵皮的大油罐。
實際上,這只完成了提煉地溝油成品的第一道工序。據東莞長安鎮一名知情人透露,這些簡單加熱分離出來的泔水油還需經過脫色、提純和去味,才能提煉成所謂的“成 品油”。在這個過程中,泔水油被倒入一種過濾設備,并加入動植物油提煉過程中都會用到的“活性白土”,從而使原本呈褐紅色的油體變得清澈透明些,而且在這個過程 中油的酸價也會因此降低,后放入真空罐加溫去除異味。經過這樣的一個完整的處理過程,潲水油就堂而皇之成為可以在市面銷售流通的成品油。
值得注意的是,養殖場也是地溝油制售的一個重要“窩點”。記者在搜索引擎鍵入“求購潲水”,能檢索到超過50萬條網頁。收購潲水的大多標明 “養豬,價格面議”。
揭開利益鏈各環節的“利潤秘密”
在廣州市盤福路收泔水的一名李姓男子告訴記者,酒樓餐館的泔水收購一般都是包年的,根據泔水的成色,也就是油脂含量的高低來定價,一般越大型的酒樓、賓館的泔水價格 會越高。根據量的不同,一年五六百到一千多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