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的時候調節身形是比較重要的環節,那么,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運用呢?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關于太極拳的調身的含義以及其練習方法,一起跟著小編了解一下吧!
太極拳調身含義
簡單地說,調就是調整、調理,身就是身形,調整身形簡稱為調身。調身是氣功的一個特有名詞。普通人調理調理身形,那也叫調身。但是從氣功來說,不同的功門練功對身形有不同的要求,使身形符合練功的要求,那才屬于調身。調身雖然應該從調整姿態入手,但形體的調整,從練功的意義上來講,就不是一般地把形體姿勢調整調整就完了。要使形體動作符合要求,應該在皮、肉、筋、脈、骨的不同層次上發生變化。咱們學過解剖學了,這部分形體一動彈,就應該知道是哪些骨頭、肌肉、關節、韌帶、血管、神經在動,它們是怎么動的。另外,還要從中醫學的經絡等方面去領會、理解。在放松形體的時候,要用意念放松它:這個地方要放松,這塊肉要放松,這個肌腱要放松,神經要放松,關節、韌帶都要放松……要會這么去想。當你不光是用意念放松,還會用意念把里邊一塊一塊地捋一捋,你感覺就會大不一樣了。
有沒有這些基礎知識,練起功來是不一樣的。要不然學解剖知識干什么呀?解剖這東西本來就麻煩,你又不能拉開看看。不過不客氣地說,過去練氣功的若懂這些內容那可了不得。以前老師也講,說什么骨頭36l塊。其實他們很多是靠想象出來的。同學們學了之后,應該會用到身形上,現在再調整身形,就要在皮、肉、筋、脈、骨的不同層次上來用功夫。對這個筋,有的說屬于肌腱,有的說屬于神經,而脈一般是屬于血管。大家甚至于想肌肉時,肌肉外面那層薄膜都應想到。咱們練混元氣,在學教練員班的時候,就知道混元氣出入于膜絡。現在知道肌肉外面有一層膜,但你們注意到了嗎?肌肉有肌肉的膜,骨頭有骨頭的膜。你們得自己會把學過的知識連到一塊兒。老師在講課時不會結合著講,而同學們應該會結合著想、結合著用才行。學解剖如果你們這么想了,那叫積極學習,若不會這么想就叫消極學習。這樣調身,就把所學的知識結合上了。形體每一部分都應該這么去搞。比如骨頭,骨頭有膜,骨頭有中沒有?形體的每個部分都有外、有內、有中。所以,同學們結合解剖學要會這么去想、去留意才行。
當然,注意形體也包括了細胞這個形,而嚴格地、更深一步來講,它還包括了生殖之精。生殖之精包括自身每個細胞里面的遺傳工程——這是自身生殖之精,還有異體生殖之精。書里面沒有專門講“調精”,只是在講到會陰的時候才簡單談了一下。調形調到一定深度、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細胞里邊就會發生變化。細胞發生變化,整個細胞里邊的染色體、遺傳工程也就發生變化了。一旦細胞里的染色體遺傳工程發生變化的時候,那也就是自身精在起作用了。所以,調身到一定深度,光這么調就不行了,那得有功夫。真是到了細胞層次,那就到了形神俱妙的水平了。而這個水平,里邊的氣達不到一定的質度和量度,是做不到的。同學們應該從這個高度去領會、去認識調身的含義。更進一步,不僅是在練動功、練站莊時才需調身,在傳統功法中無論哪個功門、哪種練法,都必須要在里邊貫穿著調身的內容。練靜功、練臥功不調身行嗎?都得有姿式。這些姿式要求也都屬于調身的范疇。當然,一開始調身的時候,要從整體身形調起來才行。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需要調整身形。
(一)調身的方法
調身,不僅是對身體軀干及四肢的調整,從頭、頸、肩、肘、腕、掌、指、胸、腹、肋、脊、背、腰、臀、髖、腿、膝、踝、足、趾,到眼、耳、鼻、舌等,都有詳細的方法和要求,并根據功法、姿勢、動作等不同而異。如太極拳練習中常講的松靜站立、頭正、頸直、沉肩、墜肘、坐腕、舒指、豎脊、含胸、拔背、松腰、沉胯、斂臀、旋膝、五趾抓地、舌頂上腭、目視前方等,都屬于調身的內容。
(二)調身的要求
調身的基本要求是形正體松,包括行、立等各種姿勢,以及屈、伸、擺、轉、跳等各種動作,要求“定勢”做到中正安舒、松緊合度、大氣沉穩、勢正招圓,“勢勢”要柔和緩慢、行云流水、圓活連貫,“發勁”要快慢相兼、節奏鮮明、
松活彈抖、剛柔相濟,“竄蹦跳躍”要動靜相兼、錯落有置。(三)調身的作用古人云:“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神散亂”。可見,調身是手段、是基礎,只有形正體松,才能達到氣定神斂,調心的目的才能達到。
具體說來,調身的作用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得以體現:
1、柔筋健骨,強壯身體??茖W合理的肢體動作和身形姿勢練習,可起到伸筋拔骨、柔筋健骨的作用,進而達到調息調心的目的。所謂“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2、疏通經絡,調暢氣血。經絡是人體周身氣血運行和輸布的通道,也是將人體連成一個整體的重要系統。經絡系統保持通暢,人體的氣血才可以正常運行,生命才得以在正常狀態下延續。以正確的方式習練太極拳,通過有效的肢體和身形鍛煉,有助于疏通經絡,調暢氣血,從而達到調整身心、強身健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