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種以柔克剛,外柔內剛的修煉方法,練習時要求用意不用力。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關于太極拳的松沉勁練習,想要學習一套好的太極拳,松沉的勁道把握是很關鍵的哦!
太極拳松沉勁入門
松則靈,靈則虛,虛則靜,虛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所不應;松則通經活絡,丹田之氣能循經走脈,暢行無阻,入于骨髓,充于肌膚,貫于四梢,歸于丹田;松則全身協調,才能做到“ 意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腰為驅使”,以腰為主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松則人體處于高度自然狀態,意氣神形合一,技擊時才能實現“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稱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發無差。”沾黏連隨,舍己從人,引進落空,后發先至;松則穩靜心性,修養腦力,清醒智慧,培養丹田之氣,是增長內勁佳的手段。只有放松練習,才能獲得入里透內、松活抖彈的內勁。
何謂松?簡而言之,即是意松體松,內外皆松。首先是意松。人生在世,難以擺脫世俗紛擾;凡夫俗子,無法保持內心清靜。因此練拳時首先要洗心滌慮,平心靜氣,放下包袱,物我兩忘,進入一種非常放松的精神狀態。其次是體松,四肢百骸,五臟六腑,肌膚骨節都要松開。松的關鍵在于全身筋絡松開,筋絡松開的關鍵在于節竅的放松。要用意念貫注于節竅,想著放松,以意想竅,循竅而行,日日貫注,功久,節竅自然松開。要虛領頂勁、含胸拔背、胸空腹實、氣沉丹田、松腰落胯、圓襠扣膝、五趾抓地、涌泉穴要空;要沉肩墜肘、塌腕舒指、勞宮穴要空。其中重要的是肩和腰胯的放松。兩肩要松得手臂像是用繩子掛著一樣,腰胯要松得身體像坐在板凳上一樣。這些要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非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練習,難以達到。總之,松是在意念放松情況下實現的人體的自然狀態。它是一種精神飽滿狀態下的意念和肢體放松。初學者不易把握,一提到放松,往往就是一副四肢無力、懶洋洋的樣子。其實這并不是松而是懈,應注意二者的區別。
所謂沉,即氣沉丹田,經絡全開,軀干所系,皆下沉也。練拳時,全身松凈,即為沉也。沉即氣不上浮,上浮為病。氣,即內氣,也有的書上叫中氣。陳鑫云:“不滯不息,不乖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太極拳強調內功修煉。當代太極拳家馮志強先生說:“練內功,首先是練內氣。氣為勁之體,勁為氣之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內氣質量的高低,即反映出太極功夫的高低。練內氣,就要意守丹田。俗話說:“拿住丹田練內功”,這里所說的“丹田”即中丹田。它位于肚臍深處的神闕穴內。中丹田為內氣的“發源地”、“總倉庫”、“蓄水池”。心靜體松,經常意守丹田,使小腹飽滿,要注意心火下降,心腎交流,兩腎抽換,這樣才能達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虛至虛靈的效果。“培其根枝葉自茂,潤其源流脈自長”。丹田氣足,然后在意念的引導下,順督脈而上經百會、神庭、人中,通過舌頭搭橋而接于任脈,再順任脈而下,經膻中、神闕、達于會陰。然后,松腰落胯,使內氣經兩腿內側下沉,從涌泉穴入地。
此為濁氣,將其吐盡。然后,再將清氣提起,順兩腿外側而上至命門,沿督脈而上,往復循環。即所謂大周天循環。再練習開合,開時,丹田之氣,貫于末梢,上達于手指,中指領勁,下貫于足趾,需把內氣貫足;合時,末梢之氣,收于丹田,需把內氣收成一團。練拳時,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每一動作要求作到意到、氣到、勁到。久而久之,丹田氣足,通經活絡,營衛全身,祛病強身,體魄健壯。陳鑫云:“氣不由中心丹田而發,則氣無所本而失于狂妄;氣不充至肌膚毫末,則功夫短少而氣歉,則外強中干,必至失敗。此內勁不可不研練也,果能研練至此,則神乎其技也。”
以上所述是關于練氣的方法,其關鍵是一個沉字。武禹襄云:“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王宗岳云:“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陳鑫云:“胸要含蓄,氣降丹田,無留橫氣于上。”這些太極前輩所言,都說明沉氣的重要性。說到這里,也許有人要問,氣沉丹田,松沉入地等都好理解。開得時候,氣貫末梢這與沉又有什么關系呢?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很好理解的。因為氣本是一種物質,且為流體,在心靜體松的情況下,周流全身,本身就有沉墜之感。氣貫末梢時要把內氣貫足,要充至肌膚毫末。這就是太極高手為什么會兩臂如棉裹鐵異常沉重的原因。因此,沉乃太極拳之根基。能沉氣,腳下即有根,不怕被人推倒;能沉氣,就能做到勁起于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能氣沉,則神凝,周身極其虛靈,其用大矣。
隨著自己太極功夫的提高,對于松與沉的理解也會不斷提高。這時才會逐步發現,原來松和沉是聯系在一起的。只有松才能沉,反之,只有沉,才能真正放松。松不離沉,沉不離松,氣沉之松,才是真松。練太極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練太極拳要沉,而且要大沉,要沉透。所謂一松百松,松得周身毫無拘滯之力,軟若無骨;同時要沉氣,周身如皮囊,充滿混元之氣,松沉而富有彈性。兩臂松得如掛在肩上,同時又極為沉重,如灌滿鐵砂,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全身上輕下重,兩腳落地如大樹之根深深扎入泥土之中,身體如枝干,雖經歷狂風暴雨,能隨風搖擺而不倒。這種松沉持以虛無的氣勢,是以神和意來統率的,感覺異常靈敏,在推手中能作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后發先至,意在人先,化敵于無形,攻敵于不備,勁起陡然,冷快絕倫,松活抖彈,入里透內,所謂撒去全身皆是手也。此時才真正體會到原來太極拳的松沉竟有如此神妙的威力。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需要動作連貫有力。
松沉無止境,奧妙無窮盡。練一層功夫,得一層奧妙。練太極拳要處處注意松沉,時時注意松沉。“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但在練習中不要刻意追求丹田之氣,更不要去關注氣的走向。平時練拳要心靜體松,虛領頂勁,提起精神,注意力放在拳的要領上。意守丹田,但不能死守,要若即若離,順其自然。“練理不練氣,練氣則滯,滯則不靈,練理,理直而氣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是筆者在多年練拳的過程中對松沉的一些體會,寫出來供拳友們參考,希望對練習者能有所幫助。不對之處,請批評指正。從松沉入手,可得柔勁,積柔成剛,剛復歸柔,往復循環,剛柔相濟;從松沉入手,通經活絡,穩靜腦力,修心養性,虛至虛靈;從松沉入手,練習得法,事半功倍,階及神明。如果,一上來就求輕,則不但不易去除僵勁拙力,反而會更加拘謹、緊張,還易使神意渙散,內氣無法貫串,而成為軟手。反之,如果努勁用力,則練成硬手。
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無懈,妙理循環自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