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提高大腦思維能力
日本神經內科醫學博士米山公啟說,細嚼慢咽時,大腦皮層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從而激發腦神經的活動,可有效提高腦力。馬力平建議每天嚼一小把生花生或者生葵花籽,不僅增加咀嚼的時間,其中所含豐富的維生素E、卵磷脂和亞麻酸等,還可以營養腦細胞,對預防認知障礙癥很有幫助,這是科學養生方法。
6、保護牙床和牙齦
咀嚼次數少,會導致下顎退化,從而使牙床變得脆弱。而細嚼、多嚼可以鍛煉下顎力量,促進牙床健康。劉敏說,多咀嚼還能促進牙齦血液循環。
7、清潔口腔防細菌
馬力平表示,咀嚼時分泌的唾液,含有溶菌酶和其他抗菌因子,可以有效阻止細菌停留和繁殖。因此口腔內的傷口一般都可以自愈,很少會感染。
有利于控制血糖。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日本科學家發現吃東西太快是容易增加糖尿病患病風險的壞習慣,這類人發展為糖尿病前期的風險是健康人的兩倍。武漢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毛紅指出,進餐后30分鐘出現胰島素分泌高峰,糖尿病患者如果進食過快,胰島素會跟不上,葡萄糖迅速進入血液循環,造成血糖升高。
8、減少皺紋,延緩衰老
馬力平指出,唾液里含有唾液腺激素,能夠參與到促進皮膚細胞分裂增殖、維持皮膚彈性的活動中。另外,劉敏表示,咀嚼會鍛煉嘴巴周圍的肌肉群,令臉部肌肉更緊致。在以長壽著稱的地中海地區,人們一頓晚餐可以吃三四個小時,這也被認為是當地人的長壽秘訣之一。
9、緩解緊張、焦慮情緒
馬力平稱,吃飯時細嚼慢咽,集中注意力,可以讓味蕾充分享受每一種味道,食物也越嚼越有味,既飽肚子又飽口福。從心理上說,則能讓人在忙碌一天后安靜下來,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喧囂的都市生活,令人心情愉悅起來。
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馬冠生還給出了細嚼慢咽的標準,《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用15~20分鐘吃早餐,中、晚餐則用半小時左右。對老年人來說,每口飯菜好咀嚼25~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