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意”是主導
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拙力,對初學者雖然有一定困難,但也不是不可理解。練拳時可以從“假想”入手,練習意氣的感知。比如我們以陳氏太極拳斜行拗步第五動為例,左弓步右手前推時,你可以假設前方有一個人,你用右手掌推他,前推之勁的大小你自己可以掌握,前推之時要意注丹田,并使真氣徐徐貫入丹田,此時小腹部隆起,命門同時向后膨脹,并且帶脈一圈也要隨之向四周膨脹,這時你可以假想丹田之氣沉到海底,然后順尾椎上升到脊背,再后從脊背到大椎到肩到肘到掌,后從內勞宮穴透出氣來。這種假想初學時很渺茫,但練習時間長了,就能運用自如了。
關于意念“假想”,其實在武術其他門派中也有同樣類似的練法,如大成拳的七步功法中的站樁和試力兩部功法,就非常強調意念調控與精神假借的訓練。如其樁法中講意念的“頭如線吊”、“雙手抱球”、“手按水中漂木”等等。這些意念活動的目的,主要為幫助初學者以抽象思維方式來正確地掌握姿勢,體會力量,抑制雜念,放松人靜。
太極拳的運氣和氣功家的運氣有所不同,一般氣功家煉氣是意念專注于一點,而太極拳練的是活勁,氣由意導,所謂“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氣為形體的動力,氣行之內,體形之于外,表里一致,是為完整。每二動,唯手先著力,隨即松開,尤須貫串一氣。
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行拳時要求氣貫四梢,勿使有斷續處,“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氣遍身軀不少滯”。實踐證明太極拳的整個修煉過程完全應以意氣為主導,行拳走架時全身放松,要用意引導氣之運行,內氣鼓蕩,外形飽滿,全身皮毛與大自然之大氣相互鼓蕩,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呈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融融自然之情景。常見一些練太極拳之人舉手投足毫無定向,漫不經心,這種練法玩玩可以,于練太極功夫相差甚遠。而那些自恃有一點拙力之人,打拳推手全靠一身僵力拼老本,如此練功久而久之人不敷出,透支過甚,傷身傷氣,功不得法耗時傷神實無益處。
太極拳是生命之學,它既練身又煉心,既重形又重意,性命雙修,整個修煉過程以意為主導,以丹田為核心。楊澄浦公云:“氣能入丹田,丹田為氣的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周流全身。”太極拳一定要把腰勁(丹田勁)練出來,腰勁出不來,不管你怎么動都是“單擺浮擱”。有些人拳架外形練得也不錯了,可是細品其味,總覺得淡了許多。觀其打拳,動臂搖膀,動腰扭胯,總是扭扭捏捏,感覺別扭不雅。其原因就是腰勁沒有練出來,一動不是拱肩架肘就是腰胯亂晃。其病必于腰勁(丹田功夫)求之。陳發科公曰:“內不動,外不動;腰不動,手不發。”陳照奎先生講;“丹田內轉”,一切拳勢動作都要“結合丹田帶動”。腰是樞紐,丹田是氣之源,是核心。拳論中所云:一動無有不動。其“一”者,腰也,丹田也。所以太極拳各種勁力的運用,關鍵在腰部(丹田)的修煉,練拳一定先要把腰勁練出來。腰勁有了,身體其他各部的勁才會有效地運作。這個腰勁就好比串起那串珠子的線,這條線的抖動,會帶動整串珠子的旋動。如果這條線不動,線上的珠子再動也是散珠一串,其動而無章,動而無序,動而無力。這根線牽動著整串珠子,好比腰部(丹田)牽動著全身上下的各個關節,腰部發勁時,丹田之氣一部分上升,內氣由海底抄尾閭經夾脊、玉枕、三關連成一線,以腰部為核心,上肢之勁出于脊背,由肩而肘到手。丹田之氣另一部分下沉由胯到膝至涌泉穴,然后通過腳蹬地其勁反彈,由腳而腿而腰復歸丹田。
三、“氣”之運行
太極拳在內講氣,在外講勁,氣是勁的動力,勁是氣的外在表現,“拳法之妙在于運勁”,實際上就是運氣,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互為里表。初學太極拳者在走架推手時,是很難把氣勁融成一體和隨意隨氣而發勁的。他們行拳走架往往是手是手勁,腳是腳勁,很多動作是“單擺浮擱”,顧此失彼,不能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不能做到每動手到位、腳到位、身到位、眼神到位,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形成太極整體勁。前面已經談到太極拳的氣勁是按節循序而行的,氣行之源在腰部(丹田),發勁前身體先要放松,氣沉丹田,然后吸氣提肛收腹,丹田之氣從海底抄尾閭上翻人命門為蓄勁。發勁時呼氣,命門之氣’前翻人丹田(形成一小周天),拳論所謂“內有海水波浪翻,外有珍珠倒卷簾”。此行氣之法,初時渺茫,時間久之亦能掌握。功夫到一定程度,腰部(丹田)之氣始終是飽滿的。呼吸運氣,體現在內就是氣沉丹田和丹田內轉,也就是腰部的螺旋鼓蕩。做到了這些,在行拳走架和推手時,才能隨意收發自如,從而發揮勁力之威。陳鑫曰:“出腎人腎是真訣。”丹田是氣之源、勁之發動機,出勁人勁’都離不開腰部(丹田)的樞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