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練習太極拳時,首先就是要先練習太極拳的基本動作,其中就有一個動作叫動勢定型。那么這個動作怎么樣進行練習呢?下面小編就來為你介紹一下關于太極拳動勢定型的練法,以及太極拳入門時應該了解的一些知識。
太極拳
動勢定型動作練習:
十指抓地:
只有十指抓地,才能腳下生根。腳下有根之后,腰部的承受能力才會加強,腰胯各部位的靈活性才能充分顯現。練拳時腳下出現“拔跟”、“喝風”,是因為跟腱韌帶不夠長。拉長這個韌帶要靠十指抓地來實現。十指抓地的同時,讓腳腕向不同方向移動、旋轉。通過長時間的練習,就可以拉長跟腱韌帶。
內撐外包:
內撐外包是指各關節之間所形成的球體感,這是個無形的球,是實心的,在任何外力作用下都不變形。無形的球在雙臂、雙手、雙腿、胯下及各關節之間有一種強烈的外撐力,越用力抱它,它的外撐力越強,為了保持這個球在懷中、胯下及其他關節之間的存在,就要用雙臂、雙腿及其他關節來用力地合抱它。這就是所謂的內撐外包。
公轉自轉:
太極拳運動中以腰脊為軸,身體各關節的運動是公轉與自轉的同步交叉運動。具體來說,下關節對上關節而言是公轉,上關節對下關節而言是自轉。
后關節對前關節而言是公轉,前關節對后關節而言是自轉。公轉相對于自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小,自轉相對于公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大。上肢運動相對于腰脊來說,腰脊是公轉,手臂是自轉。
腰脊的轉動幅度要小于手臂的幅度。腿與腰脊的關系也是如此。當腿要承擔自身的重量時,相對來說比腰脊的運動范圍要小,盡管腳是膝關節的前邊一節,可它自轉的幅度并不大,而膝關節轉動的幅度更大一些,這是特殊情況。
因為腳在抓地的時候要生根,要向下擰轉,所以腳不可能像手一樣轉那樣大的圈。但當腿進行攻擊時,它轉動的幅度大于腰脊的轉動幅度。明確身體不同部位公轉與自轉的關系,就可以避免枉動。避免枉動才能有混元力,做到周身一家,達到太極拳推崇的境界。
1、練拳為什么面向南?
按現代氣功理論,面向南練功能與地球的磁力線方向一致,利于內氣的順行。
2、練拳前能吃東西嗎?
練拳前不要過饑、過飽,早起必須排清二便,憋尿不利于氣沉丹田。練完不可即坐或即臥,也不宜立即大量進食,須步行片刻,以調和氣血,天涼時及時穿上外衣。
3、練太極拳是否一定要配合呼吸?
不是的。練太極拳呼吸是有講究的。起吸落呼、蓄吸發呼,但要拳煉到純熟時,呼吸自然配合動作,初學者要以“自然”二字為高原則。
4、每天練拳的時間多長為好?
按各人的時間和體質條件而定。老拳師有這么一說:“一遍不忘、二遍熟、三遍四遍長功夫”。弱者每天練三遍,能長期堅持必有效果,若練二遍或三遍好中間不要打頓,以利于內氣的連續運行。一日功一日練、一日不練十日空、十日不練百日空、百日不練一場空。對于以武功為目的者,要求就更嚴了,好每天連續練三小時,堅持三至五年,便能沉住些功夫。
5、為什么在昏暗中練拳不穩?
是因為人們在做平衡動作時,兩眼能隨時測定自身與周圍的距離,并把得到的信息,通過神經傳送給大腦,這對前庭器官掌握好身體的平衡動作非常重要,而昏暗環境中“雙目測距”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就會影響身體平衡,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這種現象可以消失。就會影響身體平衡,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這種現象可以消失。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在練習時在燈光亮一點的地方。
6、練拳是否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
形似是練太極拳的姿勢,初學者必須要姿勢正確,若姿勢不正確、要領不掌握,神似無從說起。有人外形練得很像,但沒有追求內在的東西,仍然無異于太極操,要達到形神兼備。
總而言之,想把太極拳練好,就得要“循規蹈矩”地習練,要做到前進不凸,后退不凹,左轉不缺,右轉不陷,從而達到無內無外,無物無我,這就是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