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腦動脈瘤么?專家李良說這是腦袋里的一個不定時炸彈,如果你不幸得了此病,你的生命就不定時的受到威脅!今天他也做客了北京衛視養生堂,我們請他為我們好好說一說這個炸彈該如何拆除,同時這種病的癥狀是什么!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腦動脈瘤的治療
出血后的非外科治療
(1)防止再出血:包括絕對臥床休息、鎮痛、抗癲癇、安定劑、導瀉藥物使患者保持安靜,避免情緒激動。應用抗纖維蛋白溶解劑(氨基己酸、抗凝血酸、抑酞酶等)。在動脈瘤處理前,控制血壓是預防和減少動脈瘤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血壓降得過低會造成腦灌注不足而引起損害。通常降低10%~20%即可。
(2)降低顱內壓: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可能出現顱內壓增高,可以應用甘露醇。然而應用甘露醇增加血容量,使平均血壓增高,也偶有使動脈瘤破裂的危險。
(3)腦脊液引流:動脈瘤出血后急性期在腦表面及腦內可有大量積血使顱內壓增高,有的因小的血腫或凝血塊阻塞室間孔或大腦導水管,引起急性腦積水而出現意識障礙,需做緊急的腦室引流。腰椎穿刺和腰大池引流也可以作為腦脊液引流的方法,但在高顱壓狀態下可能造成病人出現腦疝危象。
(4)防治腦血管痙攣:動脈瘤破裂出血后,進入到蛛網膜下腔的血液容易導致腦血管痙攣發生。出血后3~4天開始出現腦血管痙攣,7~10天達到高峰,10~14開始消退。目前腦血管痙攣的治療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進行:鈣離子拮抗劑的應用;血性腦脊液的清除;適當的血壓提升。
顱內動脈瘤的手術治療
動脈瘤的手術治療包括開顱手術和血管內介入治療。
(1)動脈瘤頸夾閉或結扎:手術目的在于阻斷動脈瘤的血液供應,避免發生再出血;保持載瘤及供血動脈繼續通暢,維持腦組織正常血運。
(2)動脈瘤孤立術:動脈瘤孤立術則是把載瘤動脈在瘤的遠端及近端同時夾閉,使動脈瘤孤立于血循環之外。
(3)動脈瘤包裹術:采用不同的材料加固動脈瘤壁,雖瘤腔內仍充血,但可減少破裂的機會。目前臨床應用的有筋膜和棉絲等。
(4)血管內介入治療:對于患動脈瘤的病人開顱手術極其高危、開顱手術失敗,或因全身情況及局部情況不適宜開顱手術等,可用血管內栓塞治療。對于動脈瘤沒有上述情況者,也可以先選擇栓塞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的手術目的在于:利用股動脈穿刺,將纖細的微導管放置于動脈瘤囊內或瘤頸部位,再經過微導管將柔軟的鈦合金彈簧圈送入動脈瘤囊內并將其充滿,使得動脈瘤囊內血流消失,從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風險。
本期嘉賓介紹
李良
李良,副主任醫師、首席肛腸專家。畢業于吉林醫科大學,從事肛腸疾病診療工作近30年,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其參與《實用肛腸手術》的編寫工作,其中《改良PPH術治療環狀混合痔76例臨床觀察》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并在國內產生巨大影響。
先兆癥狀
40%~60%的動脈瘤在破裂之前有某些先兆癥狀,這是因為動脈瘤在破裂前往往有一個突然擴張或局部少量漏血的過程。其中動眼神經麻痹是后交通動脈動脈瘤有定側和定位意義的先兆破裂癥狀。
出血癥狀
80%~90%的動脈瘤病人是因為破裂出血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才被發現,故出血癥狀以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表現多見。
(1)誘因與起病:部分病人在動脈瘤破裂前常有明顯的誘因,如重體力勞動、咳嗽、用力大便、奔跑、酒后、情緒激動、憂慮、性生活等。部分病人可以無明顯誘因,甚至發生在睡眠中。多數病人突然發病,通常以頭痛和意識障礙為常見和突出的表現。
(2)出血引起的局灶性神經癥狀:蛛網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神經癥狀為腦膜刺激癥,表現為頸項強硬,克氏征陽性。大腦前動脈動脈瘤出血常侵入大腦半球的額葉,引起癡呆、記憶力下降、大小便失禁、偏癱、失語等。大腦中動脈動脈瘤出血常引起顳葉血腫,表現為偏癱、偏盲、失語及顳葉疝等癥狀。后交通動脈動脈瘤破裂出血時可出現同側動眼神經麻痹等表現。
(3)全身性癥狀:破裂出血后可出現一系列的全身性癥狀:
A.血壓升高:起病后病人血壓多突然升高,常為暫時性的,一般于數天到3周后恢復正常。
B.體溫升高:多數病人不超過39℃,多在38℃左右,體溫升高常發生在起病后24~96h,一般于5天~2周內恢復正常。
C.腦心綜合征:臨床表現為發病后1~2天內,一過性高血壓、意識障礙、呼吸困難、急性肺水腫、癲癇,嚴重者可出現急性心肌梗死(多在發病后第1周內發生)。意識障礙越重,出現心電圖異常的幾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