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練習太極拳可以強身健體、修身養性,這是人們都知道的道理,那么練習太極拳為什么可以養生保健呢?下面小編就來為你介紹一下關于太極拳為何可以養生保健,一起看一下吧!
練習太極拳,核心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所謂“心”,按現代語言可稱作“意”。“氣”是指“內氣”、“元氣”。意思是練太極拳應當在心意上下功夫,“要用意引導形體,先在其心,后在其身。”抓住“要在心意上下功夫”這個核心,練太極拳才能做到身心兼修。“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意、以氣運身”,在意識的引導下做到“松靜自然”。
習太極拳者,首需明松柔、虛靜、中和之理
必以松柔為基礎,松而不懈,緊而不僵。要知多一分松柔便少一分僵硬,少一分僵力便增一分內力。練太極拳時,全身各個關節要處處松開,筋膜拉長,雖極其柔軟但所蘊藏的內勁使人感覺剛柔相濟。渾厚無間,唯此才能牽動四兩撥千斤。故不可謂之柔,也不可謂之剛,網9柔渾然一體,渾于無跡也,方可謂之太極。
按以上要求練太極拳,練到一定時間,四肢未梢產生麻脹的內氣充盈之感,這是體內行氣的表現,是培養元氣、疏通經絡、補氣生血之過程。亦是內力增加的體現。持之以恒,終可練出圓滿內勁。即體內一派純真中和之氣。練拳須以松柔虛靜為本,隨著習拳者年齡的增長,此中養生保健之功效便越顯著。若不明松柔之理,在練拳或推手中四肢僵硬,不能完全松柔走化,或僅靠一些技巧或運用后天拙力。待年老力衰之后,體內濁氣上升,清陽不振,易犯頭重腳輕之疾。
悟太極之道,明松柔虛靜之理,終培養出中和之氣,就必須在整體上下功夫。太極拳是一項整體運動,在松柔的前提下一動無有不動,首先要把人體從頭至腳各部關節(頸、脊、尾、肩、肘、腕、胯、膝、踝)松開(干太極推手過程中,在對方相當壓力之下,仍能保持各個關節松開,才是所需的松柔),并要求溜臀、裹襠、收腹、吸腹股溝、含胸、拔背、松頸、扣肩、虛靈神項、中正安舒。用這樣的身形練拳,可使氣機在經絡中更加暢通無阻,循環無端。練拳時特別要注意命門穴要有微向后撐之意,形成前后對撐之勢,帶動兩胯微微旋轉,身形保持中正,才能支撐八面,旋轉自如。而且腰(命門)是上下銜接之關鍵。命門者,生命之門戶。真陰真陽所居之處,乃原氣之所在,為太極之樞紐。故《十三勢歌訣》說“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
在太極拳整體運動轉換過程中必須做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
連綿不斷。使全身所有內外組織器官都在進行有機協調地運動。再與呼吸吐納,神意內守結合,體會太極陰陽之變化,使全體上下、左右、前后,以及手足腰胯旋轉運動皆符合太極之理。使自身達到內外合一,神氣合一,從而產生純真中和之內氣。先人曾云打拳以調養氣血,呼吸順其自然,掃除妄念,卸盡濁氣,先定根基,收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操同內守,注意玄關,功久則頃刻間水中火發,雪里花開,兩腎如湯煎,膀胱似火燒,真氣自足。任督猶車輪,四肢若山石。無念之發,天機自動。每打一勢,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則水火自然混融。用功日久,周身混沌,極其虛靈,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亦不知神由氣生,氣自有神,周身中正,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為督,督之為任,中氣之所以為中氣也。時措成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降順逆,佐中氣以成功。氣動由腎而生,靜乃歸于腎。一呼一吸,真氣之出入,皆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