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釋“粘黏連隨”
指經過長期的按身法的要求練功,知己和知人功夫都達到了舍己從 人、不丟不頂、無過不及的階段。
粘:我順人背謂之粘。
黏:勁斷意不斷謂之黏。
連:不頂謂之連。
隨:不丟謂之隨。
十八、釋“起承轉合”
起:即一搭手接對方皮肉之形。
承:接定彼骨之勁,即物將掀起
轉:內勁由腳跟注于腰間,施于兩膊,形于手指。開也,發也。
合:內勁由原勁路回注于腰間,蓄也,拿也,撥也。
十九、釋“引進落空合即出”的“合”
(1)武秋瀛云,“合即撥也。”
(2)指按照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的要求,自己守住規矩反復錘煉,明師點傳,達到神不外散、神氣鼓蕩,周身無有缺陷,周身一家才能得機得勢,舍己從人,才能達到了引進落空的功夫。
武式太極拳
簡介
武式太極拳為我國傳統太極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豐富完整又邃密細膩,“以求太極(內形)為主,走內勁,以意行氣,練精、氣、神三者合一”。其技藝特點是“因敵變化、借力打人”,用意氣的變換來支配外形的運動,強調走內勁而不露外形,達到人為我制,而我不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派(武式)太極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陳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根據練功方面的感悟而創編的差式小巧緊湊,集強身、防身、修身為一體,適合文人修煉的太極拳,后人稱之為武式太極拳。武禹襄先生在對這套拳法身體力行的實踐中,形成了簡煉精要、無一浮詞的經典之作——武式太極拳論。
武式太極拳,人稱干枝老梅、樸實無華。手高不過眉,遠不出足,雙手各管半個身子,互不逾越,講究內外三合,進退須有折疊,內潛之氣支配外形,行云走架,雙足如在大地上寫書法,一筆一劃嚴守格律,與人交手,不重招數,注重接勁打勁。
陳固安、吳文翰即出自邢臺國術研究社的優秀武式太極拳代表人。
創始人武禹襄
武禹襄(1812–1880)為武氏太極拳創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號廉泉,河北省永年縣人。祖輩世代傳文習武,兄弟三人,兩兄皆進士后任職,禹襄自幼習文好武,性孝友,俠尚義,鄉秀才,廩貢生,侯選訓導。約1850年同鄉楊露禪(1799—1872)自河南溫縣陳家溝學藝返鄉,禹襄兄弟愛其術而從學陳氏老架太極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親赴河南,從溫縣趙堡鎮陳青萍學習陳氏新架太極拳二路月余,得其精妙,并從長兄武澄清處得王宗岳<太極拳譜>,讀后大悟。在鉆研太極拳陳氏新老架式的基礎上,結合《太極拳譜》之精華,通過自身練拳體會,融匯貫通,創出姿勢緊湊,動作舒緩,身法端正,步法輕靈并要求內氣潛轉,以氣成式的太極練法。此式既不同于陳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楊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稱之為“武氏太極拳 ”。 武氏研究太極拳,創試驗之法,每招致鄉勇以自驗其技,并反復筆錄修訂,故拳式中式勢可用,無一空架。
武氏一身雖然研究太極拳術為精深,但終以教讀自任,故此拳傳人甚少,只傳其甥李經綸(字亦畬)技藝精。
武氏論著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十三式說略》,《四字秘訣》,《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據其本身體驗而寫成,所以已故武術家顧留馨先生稱武氏著作為“簡練精要,無一浮詞”。
結語:上文中詳細的介紹了關于武式太極拳的拳論釋疑,現在大家對武式太極拳應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了。同時,還介紹了一些關于武式太極拳的起源歷史,感興趣的可以多看看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