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基本功
第一部分:拳架要點
立身中正是第一要緊的事,應當貫穿太極拳練習的始終。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意味著不能做彎腰,旋轉等動作。它是指做到支撐八面,體現太極拳沉穩從容的氣度。這一點可以在推手中得到檢驗,只有保持立身中正,才能使自己處于以不變應萬變的主動地位,才能從容應付對方的各種勁道,不至于手忙腳亂。另外,從拳架外形美觀角度上看,立身中正的拳架能給人一種大不一樣的感覺。
具體到身體各部位的要求如下:
1. 頭頂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臉,也不可勾頭。目光平視,下頜微向里收,這樣就比較容易做到虛領頂勁。
2. 注意含胸,這有助于背部的脊柱放長。臀部下斂(但不是指重心下墜),不可突出臀部,有助于尾閭中正。于是,相應于頭部,就有了上下對拔之意。
3. 四肢自然舒展放長,注意不可完全伸直,應該讓關節保持適當彎曲。手臂做上舉動作時,千萬不要忽視沉肩墜肘。
4. 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攏,也不可完全伸直,五指不需要并得太緊,也不要過分叉開,目的是為了讓勁能夠放長,到達指尖。
5. 運動時肩,肘,腕要節節貫穿,才能夠收放自如。腰部為全身主宰,猶如機械裝置中的主傳動輪軸。兩足則是人身體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樹的樹根,樹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風就容易被吹倒。
6. 應當時時留心的一件事:沉胯開襠。實際上,沉胯則自然開襠。做到開襠,勁就可以沉下去。
7. 從身法整體角度看,務必要做到三合,即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上下照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周身運動時成為一個整體,要知道太極拳的螺旋纏絲勁是周身的協調運動,應當避免做動作時顧此失彼。
第二部分:發勁
太極拳的勁是整體勁,由全身各部位協調運動產生。
發勁要從練習拳架開始,如果感到心氣下降,氣沉丹田,就說明身體各個部位已經符合太極拳要求。如果感到重心不穩,心氣上浮,便應該檢查一下自己的動作,看看哪個部位做得不合格(可以對照書本上的拳架要求檢查自己),通過自己不斷揣摩就能找到正確的感覺,有人說,這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過,我們可以通過與別人推手來檢驗自己的感覺是否正確。
發勁時,應當按照陳式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周身骨節依次排開)和具體要求練習,
正確的發勁練習步驟是:
1. 力求肢體外形正確,按外形要求檢查自己,這個階段是肢體動作引動內氣,所以練好拳架很重要。
2. 動作協調后,自然會進入到一個更高的階段,這時要求內氣催動外形,古拳譜中說:"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
3. 第二步的這種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技擊的對抗要求,在此基礎上應繼續下功夫鞏固其運動體系,使其在任何干擾下,都能順應客觀條件的變化,成為"撞之而不開,破之而不散,渾然一圓"的運動體系。
第三部分:意、氣、力
[1]練拳時要求放棄雜念,呼吸自然,氣要沉,神態如貓捕鼠,凝神斂氣,不能散漫。同時又要做到神態鎮定,防止動作僵硬變形。太極拳諺常講"用意不用力",初學者應當好好體會。用意不用力決不是要人縮手縮腳,動作拖沓無力。相反,用意不用力,正好有利于產生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有人比喻為綿里藏針,有人形容說動作外形看上松柔,一旦接觸到,猶如碰到鋼筋鐵骨。我認為,用意不用力,是要去除天生的蠻力、拙力,譬如練習舉重時,屏住氣,使局部肌肉持續緊張所產生的那種力。太極拳應當鍛煉出來的是內勁,是意、氣、力三者的結合。通過意識指揮,使身體協調氣血通暢,在發勁時,就能運用自如。太極拳練習者的肌肉力量比不上專業舉重運動員。然而,前者優勢在于他能在意識控制下,瞬間發勁,給人迅雷不及掩耳之感。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之間"。
結語:上文中介紹了關于陳式太極拳的第二十式左六封四閉的圖解動作,一些動作的描述再加上圖片的演示,相信你很快就能學會這個招式。同時,要注意陳式太極拳的幾個基本練習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