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是馮志強老師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而創建一種拳術,每個人在練習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時的感悟有所不同,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一篇練習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感悟的文章,希望大家可以來學習一下哦!
淺談修練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的感悟
一、“無極” 與“太極”的關系
“無極”一詞屬于中國古代哲學范疇,是指派生萬物的本體,以其無色、無味、無聲、無象、無始、無終、無可指而得名。“無極”是處于一種空空洞洞、混混沌沌的狀態,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一種狀態。“無極”的含義是無一物而包萬物,原本是***用以指稱“道”的終極性概念。
“太極”一詞早出現于《周易》一書,書中描述:“易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兩儀”即陰陽,其陰陽相互依存,并永無休止地轉換是衍生天地萬物的本源。這一中國古代哲學的陰陽辯證法則滲透于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并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
知道了“無極”、“太極”的含義,就不難理解“無極一動太極生,太極動靜陰陽分,陰陽開合萬物生,生生不息理循環”這一研練太極拳的理論依據了。
二、太極拳與“太極”的關系
馮老師說:“太極是大道,太極拳是小技。”太極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為了提高自身適應自然的能力及抗擊外來侵擾,依據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天地陰陽平衡運轉互換而生萬物的辯證哲學思想創編的集道、武、醫于一體的混元運動方式。初并無固定的套路,只是依理法而行功,后經數代人的研練,為了便于傳授與行功,逐漸形成了拳架套路。拳架套路是體驗太極陰陽萬般變化的載體,要求從無極入門放松練習,去僵而求柔,積柔而成剛,松柔圓活而利于變化,一招一式皆符合法度。無極入門,放松練習太極拳架套路,就是按太極陰陽之理來體驗太極陰陽的萬般變化。
三、太極拳與“無極”的關系
太極拳集道、武、醫于一體。道,即道家的修煉思想。道家修的是長生,早在兩千多年前,道家追求的是外丹,即“長生不老丹”,后因許多人(包括唐代多位皇帝)服丹后中毒而亡,逐改修煉內丹。煉內丹就是從后天返先天,追求“虛靜無為”,也就是從“無極”而始。道家認為,內煉之道,貴在心虛,心虛則神凝,神凝則氣聚,虛靜無為則百脈自然流通,精自化氣,氣自化神,神自還虛,虛靈清凈則自生慧。故兩千多年來道家的修煉是以“無極”而始,以太極陰陽混元而用的。
武:傳統的太極拳是健身和實戰并重的。按道家無為的思想,將各門派的武技、戰術巧妙地隱藏在太極拳的動作之中,形成了舍己從人、以柔克剛、后發先至、以變制快、以旋轉勝強攻的實戰原則,獨成了含陽剛于陰柔之中、寄雄奇于淡遠之內的術法分明、簡潔縝密、端莊灑脫的太極拳法。其是按照求靜、求松、求慢、求順、用意不用力、不可心存打人念等動中求靜的理念進行訓練的。“有意無意是真意”,是對傳統太極拳高深意境的真實寫照。這里的“靜”與“無”都是求“無極”,即求無一物而包萬物。
醫:太極拳吸取了中國古代醫療養生法則,要求心靜體松,中正安舒,以意行氣,氣沉丹田,從而形成了一種動中寓靜、柔中寓剛、內外兼修、混元運轉的健身運動。中國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充分體現了防重于治的思想。如《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就有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及“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之句。指出了調攝精神是為了保持恬愉寧靜的生活,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預防七情(喜怒哀樂悲恐驚)傷身,從而增進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究推太極拳的目的,則正如《十三勢歌》中所說的“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因此,練太極功夫就是通過意、氣、神、形的混元運動,使身體虧虛的部分恢復健康,即“虧者復原”;然后,再行修煉而達到身體強壯,功進大成,即“圓者更圓”。這一過程就是通常所說的調動人體潛能,借后天返先天,修先天化后天,使人體呈現勃勃生機的過程。也就是馮老師所講的:“通過混元太極拳的練習可以提高我們的氣能、磁能、電能等各類人體生物能,這是太極功夫的物質基礎。”所以太極的健身醫理也是從“無極”而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