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按竅運身,就是在運動時要想穴位,用穴位領著身體走。這是王培生老師的發明,是北派具有王培生老師風格特點的吳式太極拳獨有的特點。練拳時,觀想穴位,不但細膩柔和而且具有明顯的防病治病效果。技擊時,意想穴位,可以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按竅運身”的提法把上述這一要求從理論到實踐都形象化了、具體化了、簡單化了,并提高了太極拳運動對治病健身作用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實效性。
所謂輕靜柔化,輕,是輕靈,練拳時要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舉手投足順其自然,毫不用力,要“邁步如貓行”“腳踏如履薄冰”“落步不傷螻蟻命”“運勁如抽絲”或體會“腳踏祥云身自玄”之妙感 ;靜,是神意專注,“體松心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練拳時要“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虛靜至極“泉清水靜”“無形無象”“全身空透”能“聽蟻叫,觀蟻笑”“蟻鳴我聽虎龍吟”,悉心聽體內氣血周流之聲如“翻江倒海”;柔,是柔韌,“運勁如抽絲”、越細越好,行拳如揉面越熟越好,練功如百煉鋼越純越好,要煉成“腰折百回若無骨”,全身無處不彈簧,極柔軟而又極堅剛的太極妙境;化,是變化,是化合,是融化,是柔極至無,動靜如一,周身內外輕靈活潑沒有滯點。
所謂伺機而動,就是不妄動,不強動。每一式的運動都是順其自然的,雖有欲動之意,但沒有欲動之勢時,也不能強動。必須在重心垂直,配重得當時,肢體內有了一種欲動的趨勢,隨這種趨勢而動。這就是“機”,就是由靜到動的時機。
所謂緊湊舒伸,是前面所說的“單腿負重”和“軌道步型”兩項要求的補充。 拳論講“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吳式太極拳要求“分”要極力“舒伸”,“合”要盡量“緊湊”。
緊湊,從動作外形上要求,是以負重腿為軸心,做到“內外六合,抱圓守一”。內外六合,即各式太極拳身法都要求做到的“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和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抱圓,即要求全身所有的大小關節,都要以腰椎和負重腿的髖關節為圓心,做公轉自轉同時進行的運動,要處處強化圓的觀念,做到“身如九曲軸無微不利”“一動無有不動”,不可散亂、松懈、無序。守一,即神意專注,氣沉丹田,內緊外松,內惕外隨。從動作的意念上要求,每個動作在收、合、屈、蓄時,要做緊湊到“其小無內”的想象。
舒伸,從動作外形和意念上要求,是做每一動作時,周身所有的關節都要前后、左右、上下極力拉開,想象汗毛要豎起來,皮膚和肌肉,肌肉和骨骼,骨髓和骨髓腔之間要拉開距離,但意念要盡量放松。每個動作在展、放、開、發時,還要做舒伸到“其大無外” 的想象。
緊湊舒伸也是吳式太極拳富涵陰陽哲理的一個重要體現,即緊湊時要注意舒伸,舒伸時要注意緊湊。
所謂如水洇沙,是要求練拳時,每一舉動凡在蓄勁時,意念都要由梢節之陰面向根節做如水洇沙之想象,悉心體悟陰面的每個細胞都在蠕動、放大;隨即在發勁時,意念要由根節之陽面向梢節做如氣蒸騰之想象,悉心體悟陽面的每個細胞也都在蠕動、放大。但無論是蓄勁還是發勁,都要做到“刻刻存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如水洇沙較之《拳論》中說的“節節貫串”更加細膩,而且是立體化的微細運動,是提高健身、開智和技擊功效好的運動形式。
所謂如云似水,就是在練拳時要上如行云下如流水。云是隨風成形,變化無窮,觸不到摸不著的。兩手在練拳或和對方交手,要沾粘連隨,不丟不頂,隨曲就伸,一觸即變,一摸就無。水是隨境成形的。它能隨方就方,隨圓就圓,水無孔不入。練拳或技擊時要去意如水,擦地而行,鉆孔填空,親和無隙。
所謂純以意行,就是太極拳運動要求以意念統帥動作,練拳時用意不用力,強調每個動作都要先想后做,先看后行。要“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肢體的運動,完全都在意念的引導下進行。但是在實踐中如何達到這一要求?需要反復練習,悉心體悟,做到舉手抬足,毫不用力,純任自然。
總結:上文主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吳式太極拳的技擊要領以及吳式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征,在練習吳式太極拳時要先理解吳式太極拳的技擊要領,通過技擊要領的學習來領會吳式太極拳的精華,小編建議大家要認真學習吳式太極拳的技擊要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