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靈圓活的技擊方法
武當太極拳拳法從學到練成實用技擊,輕靈圓活是一貫的。講柔化,講順氣養(yǎng)氣,講氣沉丹田。堅決摒棄勇猛剛強。練拳時要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利,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和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總之忌用力,務使全身在到四肢百骸,小到每個細胞都樺開,使氣血無不暢通貫注,日久自然練成內勁。這種內勁很柔和,遇敵也不含抵抗性,能隨敵勁以為伸縮。但這種柔含有內勁,就像一根彈簧鞭,彈性很大,“外操柔軟,內含剛強”,在技擊中會借助對方的來力又將對方彈發(fā)出去。這就是所謂的“以柔克剛”、“以四兩撥千斤”。 由于貫徹“輕靈圓活”的技擊方法,所以在技擊中,身法似游龍飛鳳,輕快似風;手法則隨心而動,擊出似閃電,出手不見手;
步法當隨心踩步,步走奇正八方,罡步九宮,使對方迎之不見首,隨之不見首后。心理上要求坦蕩、清靜、自然,面前有人作無人。不怕近,不怕猛,不怕剛,審地度勢,以俟戰(zhàn)機。做到“彼不動,我不動,彼已動,我先動”,以敏捷的反應出其不意而制勝。技擊中進退轉側升降,要求頸、脊、腰、肩、肘、腕、膝、胯、踝都能靈活運轉,達到不是轉圈勝似轉圈的程度,即所謂“如珠走玉盆,九轉還原”。 武當武術“輕靈圓活”的技擊方法和效果,是以深厚的內功基礎為顯現的。沒有精、氣、神的三花聚頂,沒有意到形起、形起力發(fā)、力發(fā)神貫的上乘內功功夫,“輕靈圓活”是難達到的。發(fā)勁時,也就難以達到柔軟似綿,實則堅硬如鐵的效果。
“后發(fā)制人”的戰(zhàn)術原則
武當武功以“后發(fā)制人”作為其戰(zhàn)術原則,這是與道家“無為”、“無事”、“無欲”、“不敢為天下先”的思想相襲同的。
老子提出了少私寡欲的思想,認為治理國家的辦法,應該是使老百姓“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老子還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休”(《道德經》五十七章)。這就是者子的“無為而治”的主張。在此基礎上,進而提出了“不敢為天下先”的思想。他說:“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就是要愛民,要像父母愛護子女一樣愛護老百姓;“儉”就是無奢戀,清心寡欲,淡泊自守;“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虛詳和,“不敢進寸而退尺”。
在上述思想影響下,在武當拳功戰(zhàn)術上,強調“后發(fā)制人”,倘敵欲發(fā)我,則應心中坦然,審候應機,靜以俟之,微動即應。“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十三勢行動心解》),所謂“后人發(fā)先人至是也”(《太極拳經詳注》)。“太極拳以不發(fā)先動為主,遇敵來擊,先以化勁化之,待其不穩(wěn),人而擊之,則用發(fā)勁”(徐致一《太極拳說》)。“八卦掌法不擋架,手欲棄取順中成,手出要擇途徑近,后發(fā)先至呈技能”(《八卦掌四十八法訣》)。“打手之時,彼不動,則我亦不動,以靜待之;彼若微動,則動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隨其方向而動,則彼必跌出矣”。所有這些論述,都是強調“后發(fā)先至”。后發(fā)之所以能先至, 其前提為避實就虛,引進落空。狄兆龍在其《八卦掌的特點》一書中作了精辟的總結:“它的戰(zhàn)略思想,一,不強調主觀,要尊重客觀,自己的一切活動,都為了適應對方而動;二,要爭取主動權,尤其是在被動中爭取主動,其戰(zhàn)術思想,是不擋不架,引進落空,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避實就虛,戰(zhàn)而勝之”。
總之,能得“輕靈圓活”之妙,迎戰(zhàn)時則能以變應變,隨境而化;隨意而變,隨心所欲;似攻似守,似發(fā)似收。猶如水之無所不至,氣之無所不入,抽絲之連綿不斷,迎敵則無所不適,克敵則無堅不摧。
總結:上文主要上大家介紹的是武當密傳太極拳拳譜,全套動作一共四十八式,招式簡單,輕靈圓活,能夠舒展全身達到修身養(yǎng)性的健身功效,小編建議各位拳友們可以試一下武當密傳太極拳,相信你們會喜歡上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