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適當的中藥治療
傳統的中醫治療糖尿病是根據臨床癥狀進行三消論治。隨著現代醫學診斷技術的發展,不能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應該納入包括現代醫學檢查項目在內的,所有能反映病情多方位的指標,用中醫的辨證和西醫的辨病相結合。
我們在臨床治療上,對初診患者首先把糖尿病的自我保健措施交給他,要求飲食控制1-2個月,配合運動療法。若血尿糖下降明顯即可維持下去,如控制不滿意則給予中藥治療。一般分為陰虛型、氣陰兩虛型和陰陽兩虛型。
(1)陰虛燥熱
見于糖尿病的早期)表現為煩渴多飲,隨飲隨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饑,溲赤便秘,舌紅少津苔黃,脈滑數或弦數。采用養陰清熱治療。選用一貫煎加味(生地30克、沙參10克、枸杞子10克、麥冬10克、當歸10克、川楝子10克、黃連10克、丹參30克、葛根30克。
(2)氣陰兩虛
見于糖尿病的中期)表現為乏力、氣短、自汗,動則加重,口干舌燥,多飲多尿,五心煩熱,大便秘結,腰膝酸軟,舌淡或舌紅暗。舌邊有齒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脈細弱。采用益氣養陰治療。選用生脈散加味(太子參3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生地30克、生黃芪30克、蒼術10克、玄參15克、丹參30克、葛根30克。
(3)陰陽兩虛
見于糖尿病病程較長者)表現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耳輪焦干,多飲多尿,混濁如膏,或浮腫少尿,或五更瀉,陽萎早泄,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采用溫陽育陰治療。選用金匱腎氣丸(肉桂10克、附子10克、生地10克、茯苓15克、山萸肉10克、山藥10克、丹皮10克、澤泄10克、丹參30克、葛根30克。
治療2月左右,血糖控制滿意者則繼續用中藥,不滿意者就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選用口服降糖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