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意識寧靜靈活轉關。
太極拳論曰:《意氣君來骨肉臣》。如何入手呢?簡單的說,首先要有伸筋拔骨和靈活轉關的意識,在這種意識指導下,四肢百骸進行自然協調配合的圓弧運動。要求做到,關節舒展,運動連貫,意氣沉著,以《柔如百折若無骨》要求,靜心專注,默默檢查自己在太極拳不同姿勢中,不同方向運動時,各關節是否能夠靈活柔順?是否達到圓轉自如?同時,需要避免心理因素出現浮躁和急噪情緒,讓自己保持一種安舒寧靜的心理狀態,按照太極拳柔順的特點,靜靜地運行太極拳姿勢,猶如蒼茫靜逸的宇宙中星系運轉,一統于渾然景觀。空靈完整卻包含萬象,寧靜旋律皆由星空運動演生。使自身太極拳運動時,舉動輕靈神內斂,一氣相連,四肢百骸輕靈無礙,空松圓活,動中有靜。
第五.意識返觀內勁虛實。
寧靜運轉的階段后,基本上打好了肢體松活柔順的基礎.這時意識隨時繼續檢查和糾正局部僵硬的現象.開始關注運動的整體性,也就越來越清晰的把握重心的虛實調整了。隨著意識開始關注勁路的內在通順感覺和虛實的轉換調整,我們需要用心意來理解內勁要領與指導行拳意識,進行內勁基本要領的實踐,例如:根在足,主宰于腰,而行至手。練習內勁時,意識盡量要同時注意腰胯四肢的順勢折疊以及周身內外細膩的虛實轉換。通過嚴格認真的按照太極拳十大要領,勤學苦練,持之以恒,細微之處,熟識揣摩,然后,意識引領姿勢,按照梢節領勁,中節相隨,根節催動的要領,使手眼身法步能夠協調配合,輕靈活潑,四兩撥千,綿巧透發,太極身法做到一動都動,一靜都靜.有水到渠成之感。
第六.意識培養氣沉丹田
用意培養和鍛煉內勁后,動作勻整柔順而氣沉丹田,內外無間,柔中寓鋼,逐漸步入綿拳。
這時,意識在松靜的狀態中,由動作外部的修墻補屋,進入身體內部培元筑基階段,開始了太極拳鍛煉精氣神的內功修為。由前期循序漸進的用意不用力肢體練習過程,轉換到以氣沉丹田為主,拿住丹田煉內功的太極拳運動層次。在這個階段鍛煉過程中,伴隨內臟器官以外,皮膚體表以內,肋骨,鎖骨,脊椎,等關節的逐漸舒展靈活,不僅使五臟六腑器官功能得以改善和康泰。更可以增加呼吸的深度,經過放松寧靜的意識涵養,自身元氣逐漸凝聚于丹田,自身重心得以穩固,腹中也常常會伴隨發燙,充盈等正常現象出現。意識轉變更加靈敏,在心靜專一的狀態中,可以有意識的感受肢體伴隨呼吸而產生的壓力收縮與舒展傳遞的細膩味道。體會出伴隨呼吸所產生的完整膨脹力和整體收縮力。從而,逐漸進入體松氣固,安舒凝神的內功太極拳。
第七.有意無意道法自然
前期太極拳用意練習需要注意的內容,基本上包括在上述六方面之中,是有意階段,也是太極拳初級的身法完備階段,循序漸進至內功太極拳階段。為進一步感悟太極拳觸點成圓,柔韌雄渾的韻味,為進一步理解與掌握至柔長生,知覺運用,四兩撥千斤的太極拳藝術打下良好基礎。
在內功太極拳的基礎上,意識的運用會越來越寧靜自然,已經逐漸將太極拳要領成為運動習慣。這時,演練傳統太極拳,從有意階段,由繁入簡,水到渠成,逐漸進入了心態寧靜相對不思而得的無意階段。則可體悟揣摩到覺的本能,感受到東方太極拳體松,氣固,神凝,有意無意之間,身心安詳寧靜自然活潑的天真之趣。演練起傳統太極拳,“內固精神,外示安逸,輕靈巧妙,大道至簡”的韻味,也自然呈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