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門深入
我的一位老師,20世紀70年始學楊式太極拳,那個時候,3個月才學一個式于,如果3個月這個式于內在的東西練出不來,老師是不教下一個式于的。結果剛剛3年,他的功夫就出來了,而此時,他連完整的太極拳套路都還沒學完呢。當代人學知識講究效益,于是,恨不得3年把太極拳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等五大流派的東西都學會,于是,就形成了會許多太極拳套路,但身體疾病都沒有改善的現象,甚至連基本的放松都做不到。
古人學知識,特別講究一門深入。只有這樣,功夫才能上身。太極拳更是強調“專注一方”。如何做到一門深入呢?每個人可根據自身學練太極拳的目的,或選擇傳統的太極拳:或選擇國家體育部門推廣的太極拳,專心研究一套太極拳(或者一個太極拳體系)。通過幾年時間的反復錘煉,等身上有了功夫,就會發覺,套路并不是根本,一舉一動,“混元一體,內外一如”“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等等才是關鍵的關鍵。
第五,無我無為
練太極拳時身體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感覺都不管它,只把握住“無形無象,全體透空”的要旨就可以。這個要旨既是太極之理的根源,又是人內在修養的描述。經常與人揉手的太極拳愛好者都知道,凡是有“打人、發人”的念頭,肯定把別人發不出去。這個“無”還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有一次應邀去做健康講座,我提出,不要總關注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或總惦記疾病,要多想象自己身體空了、虛了(煉神還虛)——第二天,一個患肩周炎的中年婦女告訴我,說她的肩周炎好了,原來,聽講座的當天晚上,她自己運動手臂時,想象患有肩周炎的這只胳膊不存在了,結果胳膊反而一下子抬了起來。
太極拳來源于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特別強調“無中生有”,只有達到了“無”的境界,人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才能作出有益于人類的事情來。作家梁衡先生寫的《大無大有周恩來》這篇散文,就描述了周恩來從“大無”入手修養自己,反而獲得了“大有”。周恩來的大有就是“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那種傾城傾國,請到聯合國的風貌,特別是他的大愛大德。”太極拳的關于“無我無為”的修煉,也是為了實現“大有”。如何實現“大有”呢?必須從“無”上求,也就足所謂的“無中生有”啊!這個有就體現在武功上可“發人于丈”:體現在養生上可“益壽延年不老春”;體現在人生修養上可“無我無為入化境”。把握了這些,才能說抵達了太極拳修養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