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衛視養生匯已經做了很多期關于白癜風的話題的節目,白癜風為什么讓人如此的重視,白癜風容易治愈么?這些也一直困擾著大家,今天馬春林專家做客本節目,他會用他的方法為白癜風患者送去福音,希望白癜風患者早日康復!
本期嘉賓介紹
馬春林
馬春林,現任北京馬春林白癜風醫學研究院院長、北京方舟中醫醫院院長,“中醫免疫平衡三聯療法”創始人,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白癜風防治公益服務平臺”首席專家。
白癜風分類——尋常型白癜風
泛發性白癜風:
泛發性白癜風多由散發性發展而來,白癜風大多相互融合成不規則的大片,遍及體表的大部分,有時僅殘留小片島嶼狀正常膚色。
局限性白癜風:白癜風大小不一,孤立或成群分布在身體的某一部位。
散發性白癜風:指白癜風呈分散性、多發性,往往對稱分布,其總面積不超過體表面積的50%。
肢端性白癜風:白癜風初發于人體的肢端,如面部、手足指趾等暴露部位,而且主要分布在這些部位,少數可伴發軀體的泛發性白癜風。
白癜風分類——節段型白癜風
節段型又稱偏側型,它是一種比較難治愈的白癜風。它一般按照一條神經的分布而產生連續的白癜風。普遍認為節段型白癜風的發病原由主若是主要是神經因素起作用,除早期醫治及時外,基本較難治愈。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云南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白癜風發病原因
1.遺傳學說
有研究認為白癜風可能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皮膚病,國外作者統計30%患者有陽性家族史,發現單卵雙生子中兩個均發病,國內報道陽性家族史為3%~12%,較國外報道低。
2.身免疫學說與白癜風的發病關系
許多學者注意到患者及其家族成員中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比率較高,常見的有甲狀腺炎,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減退,糖尿病,慢性腎上腺機能減退,惡性貧血,風濕性關節炎,惡性黑色素瘤等,而白癜風患者的血清中,有人檢出多種器官的特異性抗體,如抗甲狀腺抗體,抗胃壁細胞抗體,抗腎上腺抗體,抗甲狀旁腺抗體,抗平滑肌抗體等,而且檢出率明顯高,另外患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白癜風發病率較一般人群高10~15倍,近來又發現白癜風病人有抗黑素細胞表面抗原的抗體,稱為白癜風抗體,其滴度與患者皮膚色素脫失程度有關,滴度隨皮損面積擴大而增加,還發現患白癜風的動物也有類似現象,提出該病是黑素細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Behl(1977)發現在進行期白斑邊緣有單核細胞聚集,侵入真皮表皮交界處,由破壞的基底膜進入表皮,使該處的黑素細胞及黑素缺如,認為本病可能是遲發超敏反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另外,內服或外用皮質激素,特別是不按皮節分布的皮損療效較好,也間接證明本病的免疫機理。
3.精神與神經化學學說
許多臨床學家發現精神因素與白癜風的發病密切相關,據估計約2/3的患者在起病或皮損發展階段有精神創傷,過度緊張,情緒低落或沮喪,緊張可致兒茶酚胺類增高,如腎上腺素可直接影響脫色;應激也可使ACTH分泌增加,導致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動員糖和游離脂肪酸,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間接刺激大腦的L-色氨酸增加,使大腦5-羥色胺合成增加,而5-羥色胺的代謝產物為褪黑素,褐黑素受體活動過度在白癜風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褪黑素受體活動過度可增加茶堿酶的活性,這些酶抑制黑素生化,但后期又使其生代活化,導致黑素代謝的毒性中間產物在黑素細胞內蓄積,使黑素細胞死亡,終引白癜風,有學者觀察到白斑處神經末梢有退行性變,而且變化程度似與病程有關,這種現象也支持神經化學學說。
4.黑素細胞自身破壞(self-destruction of melanocytes)學說
白癜風的基本病變是表皮黑素細胞部分或完全喪失功能,Lerner1971年提出這一學說,認為白癜風是因其表皮黑素細胞機能亢進,促之耗損而早期衰退,并可能是由于細胞本身合成的毒性黑素前身物質的積聚所致,實驗證明某些化學物質對黑素細胞有選擇性的破壞作用,使皮膚脫色,這些物質多屬取代酚類化學物質的脫色劑,如氫醌單苯醚,氫醌,敘丁酚,雙氧水等,都對皮膚與毛發有脫色作用,白癜風近年來發病有所增加,可能與工業的發展,接觸這類化學物質的機會增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