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腰椎間盤突出是如何形成的嗎?什么是腰椎間盤突出癥?醫學上腰椎間盤突出的癥狀有哪些些?在本期的健康早班車節目中,我們請來了北京市世紀壇醫院副院長、骨外科副主任醫師徐建立教授,請他為我們講解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徐建立
北京市世紀壇醫院副院長、骨外科副主任醫師。
擅長:骨腫瘤、脊柱外科手術等多種骨科常見癥
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
(一)非手術治療
臥硬板床休息,輔以理療和按摩,常可緩解或治愈。牽引治療方法很多。俯臥位牽引按抖復位,是根據中醫整復手法歸納整理的一種復位方法,現已研制出自動牽引按抖機,其治療原理是:牽開椎間隙,在椎間盤突出部位以一定節律按抖,使脫出的髓核還納。此法適用于無骨性病變、無大小便失禁、無全身疾患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前不宜飽食,以免腹脹,治療后須嚴格須臥床一周。一次不能解除癥狀者,休息數日后可再次牽引按抖。本法簡便,治愈率高,易為患者接受,為常用的非手術療法。
(二)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為:
①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復發,癥狀較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
②神經損傷癥狀明顯、廣泛,甚至繼續惡化,疑有椎間盤纖維環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
③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有大小便功能障礙者。
④合并明顯的腰椎管狹窄癥者。
術前準備包括X線片定位,方法是在壓痛、放射痛明顯處用美藍劃記號,用膠布在該處固定一金屬標記,拍腰椎正位X線片供術中參考。
手術在局麻下進行。切除患部的黃韌帶及上下部分椎板,輕緩地牽開硬脊膜及神經根,顯露突出的椎間盤,用長柄刀環切突出部的纖維環后取出,將垂體鉗伸入椎間隙去除殘余的退化髓核組織,沖洗傷口,完全止血后縫合。操作必須細致,術中注意止血,防止神經損傷,術后椎管內注入慶大霉素預防椎間隙感染,閉合傷口前,放置橡皮管引流。
手術一般只顯露一個椎間隙,但如術前診斷為兩處髓核突出或一處顯露未見異常,可再顯露另一間隙。合并腰椎管狹窄者,除作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外,應根據椎管狹窄情況做充分的減壓。因系采用椎板開窗法或椎板切除法進行手術,不影響脊柱的穩定性。術后3天下地活動,功能恢復較快,2~3月后即可恢復輕工作。術后半年內應避免重體力勞動。
腰椎間盤突出的癥狀
【臨床表現】
本病患者主要是下腰痛和坐骨神經痛,發病前常有腰部扭傷史,腰部勞累史或腰部受寒史。
此腰腿痛因行走站立久坐等活動后加重,臥床休息后可暫時緩解,一側或雙側下肢痛沿坐骨神經分布的放射痛,沿臀部到大腿后面或外側及小腿外后側至足背或足底,個別病人疼痛可始于小腿或外踝。半數病人可因咳嗽、打噴嚏或腹部用力而下肢疼痛加重。對于高位的腰間盤突出癥患者,其癥狀多表現于下腹部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中央型椎間盤巨大突出患者,可發生大小便異常或失禁、馬鞍區麻木,嚴重者可出現足下垂。有一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因其腰部交感神經受刺激而表現出下肢發涼,有的還可出現單側或雙側下肢水腫。
【診斷】
一、腰痛和一側下肢放射痛是該病的主要癥狀。腰痛常發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時發生;大多有外傷史,也可無明確之誘因。疼痛具有以下特點:
1.放射痛沿坐骨神經傳導,直達小腿外側、足背或足趾。如為腰3-4間隙突出,因腰4神經根受壓迫,產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2.一切使腦脊液壓力增高的動作,如咳嗽、噴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后減輕。臥床體位:多數患者采用側臥位,并屈曲患肢;個別嚴重病例在各種體位均疼痛,只能屈髖屈膝跪在床上以緩解癥狀。合并腰椎管狹窄者,常有間歇性跛行。
二、脊柱側彎畸形:主彎在下腰部,前屈時更為明顯。側彎的方向取決于突出髓核與神經根的關系:如突出位于神經根的前方,軀干一般向患側彎。
左:髓核突出位于神經根內前方,脊柱向患側彎,如向健側的彎則疼痛加劇
右:髓核突出位于神經根外前方,脊柱向健側彎,如向患側的彎則疼痛加劇
三、脊柱活動受限:
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使腰肌呈保護性緊張,可發生于單側或雙側。由于腰肌緊張,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動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時可出現向一側下肢的放射痛。側彎受限往往只有一側,據此可與腰椎結核或腫瘤鑒別。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