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骨關節炎呈年輕化的趨勢,造成骨關節炎的原因都有哪些?骨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什么?關節的日常保健方法有什么?在本期的cctv2健康早班車節目中,我們請來了301醫院骨科醫院副院長,關節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陳繼營教授,請他為我們詳細講解骨關節炎的病因和預防方法。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陳繼營,男,主任醫師,教授,301醫院骨科醫院副院長,關節科主任,擅長關節疾病的實驗研究及臨床治療,特別是人工關節置換、關節鏡及運動醫學、肩關節疾病。1963年10月出生于山東省高青縣,1979年入第二軍醫大學,1984年大學畢業或醫學學士學位,應屆考取第二軍醫大學碩士研究生,1987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同年分配至空軍總醫院從事骨科臨床工作。1990年晉升主治醫師,1995年赴解放軍總醫院軍醫進修學院骨科攻讀博士學位,1998年畢業并獲博士學位。畢業后留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從事臨床工作。2002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主要從事關節外科領域的工作。于2001年、2005年、2006年先后多次赴德國、希臘、香港進行關節外科相關領域的規范培訓和技術交流。
經過正規系統關節外科培訓,目前是國內完成關節置換手術例數多的大夫之一。在實踐中注重總結發表論文30余篇,專著譯著10部。任職: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院副院長、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院關節科主任、華裔骨科學會理事、亞太關節矯形外科學會(APAS)委員、解放軍保健醫學雜志編委、中華醫學雜志特約審稿專家。
骨關節炎的病因
年齡:隨著衰老,膝關節的重復使用可刺激軟骨發生炎性改變。另外,年老軟骨中粘多糖的含量減少,基質喪失硫酸軟骨素,韌性降低,容易遭到力學的傷害而產生退行性變。尤其在45歲以上女性多見,50歲以上女性約60%會受到此病的影響。
肥胖:肥胖的體重增加了關節的負荷并由于姿勢、步態等的改變,導致關節的生物力學都有所改變。大多數肥胖者膝骨關節病變的常見部位集中于內側軟骨。尤其缺少運動的肥胖者更易患此病。
遺傳:由不同種族和不同人群骨關節炎的患病率不同而得出此推斷。這是骨關節炎的常見病因之一。
雌激素:女性發病率較高,且在絕經后明顯增加,且與關節軟骨中發現雌激素受體有關。故不少學者推論女性患者的骨關節炎的發生與雌激素有關。
氣候因素:常居住在潮濕、陰冷環境中的人多有癥狀。這可能為溫度底,骨內血液循環不佳所致。
關節形態:許多膝關節骨關節炎病人存在先天膝內外翻畸形或髕骨半脫位畸形等。力線的不平衡使這部分病人比同年齡的其他人容易患骨關節炎。
關節勞損:職業工種(礦工、野外作業者、運動員、紡織等)患病率高。說明關節的勞損可以增加關節的退變。研究表明,無電梯樓房居民膝關節痛、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病率均高于平房居民。
其他:關節創傷:骨折、脫位、十字韌帶和半月板損傷,可使關節軟骨面局部的負荷和磨損增加;嚴重創傷特別是骨折,也可能改變其他部位的功能,導致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骨節病、痛風、糖尿病、脊柱側彎等疾病均會導致膝關節的骨關節炎。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骨關節炎的治療
1.消炎鎮痛藥物:此類藥物對骨關節炎的基本病變不產生影響,但能較快地止痛和改善癥狀,可經常服用,也可只在痛時或進行某種活動時服用。
其中,復方對乙酰氨基酚片副作用較小,價格相對較便宜,適用于輕度的疼痛。如無效果可使用消炎痛、布洛芬、雙氯芬酸、萘普生等傳統的非甾體類消炎藥物。因這類藥的副作用較大,如胃腸反應、腎毒性,血象改變,增加出血危險性等,故應盡量在飯后服用,并同時使用胃腸保護劑。
2.腎上腺皮質激素:對于關節腔積液的病例效果好,采用關節腔內注射,4周未改善可再用1次,但不宜反復多次使用,且應在嚴格的消毒措施下進行。過度使用會加重關節損傷,加速關節退變,消毒不嚴會有感染的危險,故應嚴格控制適應癥。
3.透明質酸:可減少關節內的摩擦,緩解疼痛,改善功能。采用關節腔內注射,每周1次,每次2毫升。其療效與非甾體類消炎藥物相當,雖不及激素起效快,但疼痛緩解維持的時間比激素長。
4.氨基葡萄糖:可改善軟骨的代謝,抑制炎癥的發展,且停藥后療效仍會持續一定時間,這一類藥物見效較慢,一般需治療數周后才見效,但能減緩、穩定甚至逆轉骨關節炎軟骨降解過程。
5.超劑量抗氧化維生素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清除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從而減少對關節軟骨的損害。
葡立 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國內第一個修復關節軟骨的有效藥品
伊索佳 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治療各個部位骨關節炎,適用于全身各個部位的骨關節炎
谷悅 骨肽片:骨性疾病全國暢銷用藥,增生性骨關節疾病及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等,促進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