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生活水平高了,小病小痛少了,但癌癥的發病率卻在不斷攀升,我們在日常應如何預防癌癥的發生?癌癥的早期癥狀都有哪些?在本期的中央二臺健康早班車節目中,我們請來了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副主任陳萬青教授,請他為我們講解預防癌癥的方法和手段都有哪些?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癌癥的早期癥狀
1.腹脹
很多女性認為腹脹極為常見,不必大驚小怪。但是,這可能是卵巢癌的癥狀。天津市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醫學中心主任劉俊田介紹,腹部持續腫脹、有壓迫感及疼痛、腸胃不適,出現進食困難或極易有飽腹感,持續數周,都可能是卵巢癌的征兆。
2.不規律出血
美國腫瘤學家戴利博士表示,月經周期之間的陰道異常出血及大小便出血很容易被女性忽視。它們很可能是婦科常見癌癥子宮內膜癌的一大征兆,有至少3/4的女性有此征兆后,被檢查出患上子宮內膜癌。而大便出血則可能是結腸癌的征兆。
3.乳房硬塊
女性如果發現乳房皮膚發紅、有腫塊,就要分外當心。“尤其是乳房出現皮疹,并且持續數周不退,必須去檢查。”腫瘤學家漢娜·林登博士說。此外,她指出,非哺乳期的女性,乳頭凹陷,并且常常流出液體,也是不好的信號。
4.疼痛
美國癌癥協會表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疼痛會增多。但是身體某部位莫名出現疼痛并持續一周以上時,應盡快查明原因,因為無緣無故的疼痛可能是癌癥征兆。比如,長期腹痛是大腸癌的癥狀,胸部疼痛可能是肺癌引起的,骨頭酸痛則可能是癌癥轉移的癥狀。劉俊田指出,胰腺癌會表現在上腹區,如臍周或右上腹出現頑固性鈍痛或絞痛,可陣發,也可呈持續性,通常會逐漸加重,向腰背部放射。
5.淋巴結變化
林登博士表示,不管身體哪個部位,尤其是腋窩或頸脖出現淋巴結腫大,切不可掉以輕心。如果淋巴結持續增大,超過1個月,則很可能是乳癌或腦癌的癥狀。
6.發燒
發燒一般由流感、肺炎或其他炎癥所導致,然而,不明原因的發燒就可能是危險征兆了。美國癌癥協會表示,癌癥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時,通常會導致發燒。淋巴瘤、白血病等血癌也有發燒癥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主任徐志堅補充,淋巴瘤在早中期會表現為持續低熱,體溫在38攝氏度左右,當合并感染時則可能高燒。必要檢查包括:X光胸透、CT掃描、核磁共振檢查等。
7.體重莫名降低
不用費勁就能減肥的確令人高興,但是如果一個月內既沒增加運動量,又沒減少飲食,體重卻莫名其妙下降10%,那就應該及時就醫。體重急劇下降、厭食、反復腹瀉和便秘是常見的肺癌、胃癌、腎癌及大腸癌癥狀,對女性而言也可能是甲亢。
8.持續腹痛且伴抑郁
美國癌癥協會官員萊昂納多·李奇頓菲爾德博士表示,如果腹部持續疼痛且伴有抑郁癥狀,極可能得了胰腺癌。因為專家發現,抑郁與胰腺癌關系極大。其他癥狀還包括:黃疸或大便呈反常的灰色。
1:在健康體重范圍內盡可能地瘦
肥胖與癌癥之間的關聯度比想象中更大。過多的人體脂肪不僅是引起女性子宮內膜癌的因素之一,還會引發食道癌、胰腺癌、腸癌、絕經婦女的乳腺癌以及腎癌。為了預防癌癥的發生,每個人都應該在健康體重范圍內盡可能地瘦,將目標體重指數控制在健康范圍內的下限。目前全世界都使用體重指數(BMI)來衡量一個人胖或不胖。計算的方法是: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平方。 世界隆重組織擬定的世界標準是,BMI在18.5-24.9時屬正常范圍,BMI大于25 為超重,MBI大于30為肥胖。亞洲人的肥胖標準應該是多少?專家們認為,BMI在18.5-22.9時為正常水平,BMI大于23為超重,BMI大于30為肥胖,這樣,亞洲人的正常體重指數上限比歐美人要低2個指數,其差別不謂不大。
2:每天鍛煉至少30分鐘
盡管癌癥的病因錯綜復雜,但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減少各種癌癥的證據是充分的,其中,適當的身體活動是預防和控制癌癥的主要策略。
在運動中,可將心率維持在高心率的60%-70% (高心率=220-年齡)。
在中等強度運動的開始階段,機體并不立即動用脂肪供能,至少需要30分鐘左右,脂肪才能從脂庫中釋放出來并運送到肌肉。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長,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漸增加。
3:避免高糖、高脂、低纖維素食物
糖幾乎是所有飲料所含的共同成分,過量飲用可導致能量攝入增加,引起肥胖和糖尿病。
目前一致的看法是,高脂飲食可促進結腸癌和乳腺癌發生。食品中脂肪含量較高,可導致人體攝入過多脂肪,極易轉化成皮下脂肪或成為血管內和血管壁上的膽固醇,造成肥胖。
此外,食品中脂肪含量較高,還會加重消化器官和腎臟負擔,使身體處于缺水狀態,引起多種疾病。
胃腸道的基本功能是吐故納新,將消化后的殘渣及時排出體外。但長期食用纖維素含量少的食物,會使腸道內環境失去平衡,造成大腸蠕動不通暢,進而形成便秘,腐敗糞便在大腸滯留時間過久,細菌會對大腸產生刺激,增加大腸癌發生的幾率。
4: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類食物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倡導人們多吃蔬菜和水果,建議成年人每日吃蔬菜300-500克。其中深色蔬菜須占一半,水果200-400克,并建議每天好能吃50克粗糧,其中包括全谷類食物。
5:癌癥康復后仍須牢記“防癌建議”
癌癥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會顯著增加患癌的危險性。對已發現的癌癥采取了積極的治療手段并不代表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根治后仍需堅持預防措施。
針對癌癥生存者,有三條防癌建議:平衡膳食,保持健康體重;營養補充,需醫生指導;積極運動,保持身體活力。癌細胞都是厭氧細胞,癌癥患者經過適當的體育鍛煉會對疾病治療起到輔助作用。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陳萬青,男,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副主任、國際腫瘤登記協會亞洲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