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血管斑塊這個詞你可能很陌生,你知道心腦血管疾病的形成是如何的嗎?這就因為血管斑塊的增多從而影響血液的流通,如何消除血管斑塊呢?腦血管斑塊與心血斑塊有什么區別嗎?在本期的中央二臺健康早班車節目中,我們請來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腦卒中中心主任張勤奕教授,請他為我們講解血管斑塊的形成!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張勤奕
心腦血管病外科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腦卒中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成功完成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手術)上千例,與全國十三個省的三十所醫院合作,建立腦卒中篩查與防治技術支持合作醫院。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專家組成員、中美腦中風協作組織中方組長。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健康教育協會副會長、中國老年保健醫學會常務理事。
1984年畢業于西安醫學院,留校從事心血管外科工作十年;1994-1996年在新加坡Gleagle Hospital與亞洲心臟外科協會副主席蘇發祥一起從事心血管外科工作;1998-2001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習,攻讀博士學位;2001-2002年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LDS醫院,師從于美國前西部心臟協會主席、國際心臟外科專家Donald B Doty教授學習腦卒中外科治療技術;2003年5月-2003年8月于美國LDS醫院學習腦卒中的超聲診斷、麻醉、手術、術后處理、康復、PFO封堵等技術;2003年9月-2003年10月在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接受腦卒中急性期治療及綠色通道培訓; 2005年2月-2007年3月接受美國IHC中心腦卒中國際體系的培訓;2007年9月-2007年10月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醫院管理培訓。
血管斑塊是怎樣形成的
斑塊,人體血管內的“不定時炸彈”和“隱形殺手”,使我們時刻處于缺血性疾病的危險之中,惶惶不可終日。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斑塊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斑塊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在長年累月的時間里共同“煉”成的,下面,我就以頸動脈斑塊為例,以“三ji(即:積、激、擊)理論”詳解斑塊的“煉就”過程。
一、脂質沉積
人體的血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質,如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等,這些脂質的含量一旦增高就變成了血管中的“垃圾”。其中,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蛋白膽固醇增高是導致斑塊形成的主要原因。這類膽固醇被氧化以后會損傷血管內皮,使內皮細胞變性、壞死并脫落,從而影響血管內皮的功能。血管內皮損傷以后,內皮下層組織暴露出來,血液中增高的甘油三酯和“壞”膽固醇等脂質就會通過受損的內皮進入到血管壁,沉積于血管內皮下,使血管內皮增厚、變硬。與此同時,在人體發揮止血功能的血小板也會迅速黏附、聚集于受損處,逐漸形成粥樣硬化斑塊。斑塊往往隆起于血管內膜而且突入動脈管腔內,或者是圍繞在血管分支的開口處,一方面,逐步造成動脈管腔狹窄、血流不暢;另一方面,斑塊的破裂和脫落可造成血管遠端栓塞性事件、導致器官缺血、缺氧和壞死。
二、炎癥刺激
們的牙齒是體內忙碌的“零件”之一,它們每日都在咀嚼、研磨食物,承受著巨大的壓強和酸、堿等刺激性食物的腐蝕,極易發生炎癥,而致病菌和炎性因子也常沿淋巴管引流至頸部淋巴結,造成淋巴結腫大及與附近組織(恰好是頸動脈分叉處血管外膜)粘連,頸動脈分叉處常年受到炎性物質的刺激而繼發狹窄。在多年的外科手術中,我們看到,很多頸動脈斑塊患者都有嚴重的牙周炎及牙齒脫失,患者的頸動脈斑塊的位置與長度與腫大的淋巴結相對應,頸動脈斑塊的嚴重程度也與牙病病程及淋巴結的腫大程度對應,充分印證了炎癥刺激是頸動脈斑塊的重要發病機制之一。
三、外力沖擊
頸部是人類活動頻繁的位置之一,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原始人類探尋食物、攀爬棲息、追蹤聲音、躲避危險,當代人類起床、行路、駕駛、學習、工作、運動、按摩、牽引,甚至打領帶……這些基本的生存活動或依賴于頸部大幅度、快速和準確的轉動和停止,或使頸部直接應對于較大壓強,使深藏其中的頸動脈受到強大外力的沖擊,容易造成血流速度增快、斑塊形成和破裂。此外,頸動脈分叉處自身血流速度較快(70-80cm/s),本身亦常年受到強大的血流沖擊力而造成內膜損傷,加速了斑塊的“煉”成。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當代人已逐漸由“素食+奔跑動物”進化成“肉食+沙發動物”,高脂食物的攝入熱量遠遠大于活動消耗,需謹防“病從口入”。調整飲食結構、注意口腔清潔,增強體育鍛煉,避免過度享樂,才能盡量少地“煉”成頸動脈斑塊,享受健康人生。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