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很多帝王為了長壽,想盡了各種辦法,比如說煉制長生不老丹藥,還有一些特別殘忍的方法,但是效果不佳,那么國醫大師是怎樣長壽的了呢?本期北京衛視養生堂請來了國醫大師路志正為我們講述長壽的秘訣!一起來看看吧。
本期嘉賓介紹
路志正
路志正,男,河北藁城人,1920年12月出生,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14歲進入伯父路益修創辦的河北中醫學校學習,并拜名醫孟正己為師。少年時的他便苦讀《素問》、《傷寒》、《金匱要略》等醫學經典。1939年從醫校畢業后,他開始懸壺鄉里。1950年,學驗漸豐,醫名大噪的路志正來到北京中醫進修學校學習,后留衛生部中醫技術指導科工作。 1939年2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他對眩暈、膽結石、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萎縮性胃炎、甲亢和甲狀腺瘤、白塞氏綜合征、干燥綜合征、胸痹、不寐、多寐,以及婦科經帶胎產、不孕等疑難病癥,均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臨床療效顯著。他治療眩暈經驗的專家系統已應用于臨床。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國醫大師話長壽秘訣
安靜利于長壽
在土庫曼斯坦有個叫尼科內伊夫的小村莊,村內老人壽命過百者不少。人們探討該村長壽的秘密,原來是低聲說話。該村因此被稱為“低語村”。
村上還頒布了村民公約,規定大聲喧嘩和制造巨響屬于違法行為,屢教不改者將受到嚴懲,甚至坐牢。所以,這個村子成了遠近聞名的“低語長壽村”。
人所共知,人們不需要的聲音叫噪聲。城市的噪聲源有交通、工業、建筑施工、生活噪聲等。
為了健康,可允許的噪聲是70~90分貝,確保腦力勞動的條件為40~60分貝,休息和睡眠為30~42分貝。我國制定了《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將各種區域分為五類。
0類:晝50分貝,夜40分貝,特殊安靜區。1類:晝55分貝,夜45分貝,居民文教區。2類:晝60分貝,夜50分貝,居民混雜區。3類:晝65分貝,夜55分貝,工業區。4類:晝70分貝,夜55分貝,交通干線區。
噪聲是一種環境污染,強噪聲使人聽力受損,這種損傷是積累性的,有如滴水穿石。報載,德國有1200萬~1500萬人患聽力障礙,600萬~800萬人耳鳴。人耳不能似眼睛那樣關閉起來,即使在入睡中,聽覺也受到干擾,長年累月的噪聲導致了眾多的聽力障礙患者。
可見,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人人都要自覺降低噪聲,如低聲說話,不大聲喧嘩;不亂按喇叭;文明施工。此外,還應針對不同聲源采用吸聲、隔聲、消聲、隔振、隔聲屏障等技術手段。居民樓不要臨街建;應多植樹種草等。
長壽的要素
一、勤勞
不知到你注意過沒有,但凡長壽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生愛動,包括各種勞動、體育運動等,
的確,據我國100多壽星的長壽資料,他們有一條共同的長壽秘訣,那就是熱愛勞動、堅持勞動和體育鍛煉。
所以,在這兒我們特別想對聽眾朋友說一句,要想長壽決不可產生懶惰心理,尤其是那些閑適在家的老年人,要力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適當的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使精神旺盛,延緩衰老。
二、心情
要“和平”,不要“戰爭”
據多家媒體的報道,前不久,英國一對百歲老夫婦在眾多親友的包圍中,度過了自己結婚80周年的紀念日。這對老夫婦被《吉尼斯世界紀錄》編委會評為創下兩項世界之的夫妻:一項是“世界上婚姻長久的夫婦”,另一項是“世界上年齡大的夫婦”。就連英國女王也親自給他們發了一張賀卡,卡上寫道:“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成就。我向你們致以親切的祝賀,并祝你們80周年紀念日快樂。”多么讓人羨慕啊!
是呀,面對媒體和自己的滿堂子孫,夫婦倆說出了他們相伴80年的秘密:今天的爭執要在今天解決掉。就是不讓矛盾堆積,對,他們采取的是:所有問題入睡前解決
105歲的珀西和100歲的佛羅倫薩是英國西部小鎮赫里福德郡人。他們于1925年6月1日結婚,兩年后搬進了他們現在居住的房子里,一直攜手走到今天。
在紀念日的家庭聚會上,很多人都懷著羨慕和好奇之心向老夫婦求教幸福婚姻的訣竅,佛羅倫薩動情地說:“我們并非一見鐘情,所以愛情來得并不容易。”她把跟丈夫相處大的秘訣歸結為恰當的爭執。她說:“我們一直都有爭執,而且現在也有,比如我想看肥皂劇而他不喜歡,我們可能就會吵幾句。但不管是什么分歧,一定要在上床以前和解。在入睡前用一個吻和一個擁抱恢復親密關系。”
珀西還把對妻子說“對不起”、“是的,親愛的”當作秘訣傳授給大家。他說,爭執的目的在于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分出誰是誰非;也不是翻出舊賬,討論誰對不起誰。
真是的,夫妻之間一發生爭執就非得爭個輸贏,那免不了會傷感情。
老夫婦的女兒介紹說:“他們都是天性好強的人,彼此退讓并不簡單,但他們就是這么深諳婚姻之術。”不讓吵架影響感情。
三、飲食
養成多吃鮮水果蔬菜,植物油和不去麩糧食,少吃肉類和動物脂肪的所謂“地中海型的飲食習慣”。專家認為,這種飲食習慣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心臟病、癌癥等惡性疾病的發生。
長壽的五大法寶。照此堅持去做,至少能長壽若干年。
1.每天吃一份未加工蔬菜,可延壽2年。但記住,一定是未加工的,因為蒸煮會消耗掉蔬菜中30%的抗氧化劑。但如何達到規定攝入量呢?研究人員建議,把剁碎的辣椒、青椒、胡蘿卜等蔬菜塞滿面包,將其當成早餐或午餐。
2.將身體質量指數(BMI)保持在25—35,可延壽3年。多余的脂肪會增加糖尿病、心臟病等幾率。而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保持在25—35則會延遲這些疾病發生。但這需要堅持鍛煉。
3.每周吃5次堅果,可延壽3年。一周中有5天堅持嚼堅果的人,比一般人多活2.9年。而每天吃2盎司(約合57克)堅果就足夠了。
4.多交朋友,可延壽7年。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朋友圈廣的人平均延壽7年。所以,盡量在工作中多認識新面孔或主動向素未謀面的鄰居問好。
5.告訴自己,“退休后的生活依舊五彩繽紛”,可延壽7.5年。專家們指出,老年人應多給自己的晚年生活找點兒樂子,培養些興趣,或多做公益事業。《身心醫學》雜志研究報告顯示,無私的行為將對人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并能將注意力從一些讓人不開心的事情上移開。
老人都希望能長壽,長壽看似很難,其實也很簡單,只要從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即可,尤其是飲食上,那么老人長壽吃什么好?
喜歡喝粥
從飲食習慣看長壽老人無一不喜歡喝粥。經濟學家馬寅初和夫人張桂君,夫妻雙雙都是百歲老人,兩人尤其喜歡喝粥。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麥片加入250克開水,沖泡兩分鐘即成粥。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小米是老人的佳補品
老人喜歡小米,把小米當成好的滋補佳品。體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補身體。小米益五臟、厚腸胃、充津液、壯筋骨、長肌肉。清代有位名醫說:“小米養人。熬米粥時的米油勝過人參湯。”可見,長壽老人喜歡米很有道理。
玉米當主食
玉米,是長壽老人離不開的主食。美國醫學會作過普查,發現美國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沒有一個高血壓、沒一個動脈硬化,原來是吃老玉米吃的。醫學家研究中發現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亞油酸、谷物醇、維生素E,所以不容易發生高血壓和動脈硬化。
天天一斤奶
喝奶是長壽老人的普遍習慣,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壽星更是這樣。
據說,美國現有25000名百歲壽星,其中80%為女性,她們的飲食習慣是普遍喝奶。百歲壽星貝寧,每天喝兩杯奶,有時喝得更多,所以,她到百歲之時,仍沒有骨質疏松跡象。
牛奶中賴氨酸含量較高,膽固醇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全部為乳糖,在腸道中可以轉化為乳酸,有抑制腐敗菌生長的作用。牛奶含鈣很豐富,吸收率也很高,還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D、核黃素等,這些對老人來說是必要的、有益的。
牛奶經發酵后制成干酪,吃干酪可以預防齲齒。喝酸奶能降低膽固醇,所以常喝酸奶的人不易患心血管病,還能明目、固齒、防止細胞老化等。
每天吃一個雞蛋
每天吃一個雞蛋已成為長壽老人的普遍習慣。
營養學家測定,蛋清中含大量水分、蛋白質。蛋清蛋白有極豐富的氨基酸,且組成比例非常適合人體需要,這種蛋白質在人體中利用率高。蛋清蛋白對肝臟組織損傷有修復作用。蛋黃中的卵磷脂可促進肝細胞的再生,還可提高人體血漿蛋白量,增強機體的代謝功能和免疫能力。卵磷脂被人體消化后,可釋放出膽堿,膽堿可改善記憶力。蛋黃含的無機鹽、鈣、磷、鐵和維生素都比較豐富。
知道了老人長壽吃什么好,建議您每天飲食堅持“三個一”:“早上吃一個雞蛋,晚上喝一杯奶,中間吃一個大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