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的形態分析
地震云的長度越長,則距離發生地震的時間就越近
地震云的顏色看上去越深,則所對應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云持續的時間越長,則對應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如果是灰色,地震很重。>>>日本地震引發核輻射恐慌 內地孕婦赴港狂買奶粉
分類
要準確解讀地震云,我們還需要對平常所說的地震云作細致的分類:
1、按震前云和震后云來分,可細分為:
孕震期間,臨震期間,震后初期,地震后期
2、按對應的震中距來分,可分為:
遠距,中距,近距
上述1和2組合,理論上可得出12種不同類型的地震云。
當它們以單一形態出現時,有12種不同類型的地震云。
如果縮減分類的數量,至少也應包括4種,即:近震的震前云,近震的震后云,遠震的震前云,遠震的震后云。>>>地震來了準媽如何應對
上述12種單一形態的地震云有時會產生相互干擾(或干涉),干擾的結果是:在一個地區上空同時呈現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地震云,這種現象是“地震云疊加現象”。一幅云圖,如果圖中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地震云,那是“地震云疊加”的云圖,它比單一類型的云圖要復雜得多,但其反映的信息比單一類型的云圖要豐富,需要進行細致的分析才能得知其中蘊含的信息。
以往,大多數人沒有對地震云進行細致分類,只是按照地震云的外形就簡單地作出判斷,這樣得出來的結果是不科學的,必然會產生大量的誤判。長此以往,導致外界對地震云產生不信任感,甚至認為地震云是一門偽科學。依據前人的地震云理論卻產生大量的誤判,恐怕連地震云愛好者也會很迷茫。幾十年過去了,地震云理論進展緩慢,肯定是在某一方面存在制約其發展的瓶頸。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要你有上述的細致分類理念,并對地震云圖進行大量的仔細分析總結,你就會對地震云有更深層次的認知和識別能力。
請記住:
“云是誠實的,不會說謊”。——《地震云》第2頁
云反映的是大自然的真實信息。盡管我們還未能完全知曉地震云的奧秘,但隨著人類對地震云認識的逐步深入,地震云終會成為一門被科學界認可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