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孫氏太極拳經驗
1、孫氏太極拳懶扎衣
孫氏太極拳懶扎衣一式內涵極為豐富,結構極為精妙,勁意變化極多,需要反復體悟研練。基本要求是能直接體現出虛實嚴靈、吞吐提按、敷蓋對吞、掤捋擠按、采捩鉆翻等勁意,并暗含著肘靠之意。尤要能體悟到俞大猷《劍經》中的“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進步,將槍收短,連腳趕上,且勿殺他,只管定他槍,則無敵于天下矣。”這段話的意境。如果這些勁意在孫氏太極拳懶扎衣一式中還未能走出來,說明對該式尚未做到基本領悟,需要多加研習,反復體悟之。孫氏太極拳懶扎衣一式若能入門,應付無規則的街頭惡戰已經是綽綽有余了。
2、酸熱漲沉空
孫氏拳即是技巧更是功夫,尤其是對于初習者更是要從功夫做起。練功夫是枯燥和艱苦的,對于初學者練功夫要過五關,這五關就是酸、熱、漲、沉、空。初練三體式,大腿奇酸難忍,終抖動不止,每次猶如上刑。但要堅持,站到后來,手臂與大腿都奇酸難忍,說明對路。練三體式,開始是大腿酸,后來是手臂與大腿一起酸,說明你的勁力開始均
勻。轉八卦,則正好相反,開始是兩膀發酸,到后來兩膀與腿一起酸,說明你練對了。太極拳開始是背酸,至后來是后背與手臂和腿都酸,說明是練對路子了。
如果初練習三體式,大腿不酸。初練習單換掌,兩膀不酸。初練習孫氏太極拳,后背不酸。則說明你一定沒有練對。所以初練孫氏拳,該酸的地方酸不可怕,不酸則說明一定練錯了。不經過酸痛難忍這一步,調息就談不上,換言之,一般人散步的時候自然氣息均勻,用不著調息。但是在高強度的運動中,就需要調息,在高強度地對抗中更需要調息。所以,身體沒有經過酸痛難忍這一步,說明身體的形態動作不具備脫胎換骨的功效。酸、熱、漲、沉、空是五個關口,三個階段。酸、熱、漲是換勁階段。換勁這個階段要經過三個關口,這個階段感枯燥、痛苦。沉是換勁初步完成階段。所謂棉裹鐵,此時氣已入骨,兩臂柔韌而松沉,心中愉悅。空是已經完成了換勁。至此劍氣內藏,一氣內外澄明。
對于初習者需要關注的是第一個字酸,酸在哪里很重要,練單換掌要酸在兩膀外側。練三體式要酸在后腿的大腿外側。練太極拳要酸在后背。初習者如果開始時酸的不是這些地方,說明練習方法有偏差。站三體式兩腳的距離決定你下蹲后的能力和狀態,在不牽動意軸移動的條件下,能邁多遠,就邁多遠。
孫氏三拳是提升技擊能力效率極高、境界極高又極長功夫的拳。如再能下工夫花時間去刻苦研練,三年即可成就,孫氏拳對于提高技擊能力遠在其它拳派包括拳擊、摔跤和散打之上。
3、孫門幾大鐵
帶藝投師到孫門的弟子中有幾位是以功夫硬著稱的,在他們的綽號中都帶個鐵字,如:鐵臂蒼猿李玉琳、鐵砂掌顧汝章、鐵指蕭漢卿、鐵腿竇來庚以及鐵臂劉九生等。他們在投師孫門前就已經有了“鐵”的功夫,但是他們還要學習孫氏拳,這是值得探究的。
孫氏拳高于一拳一腿的技術,但不排斥一拳一腿的技術。如現代散打完全可以在孫氏拳中找到其技術的落腳點。由孫氏太極拳的開合手一式很容易找到鞭勁的發力機制。因為單純的鞭勁發力遠比鞭架合一的孫氏拳發力簡單得多,也容易掌握的多,當然打擊的效果也遠不及孫氏拳鞭架合一的勁力效果。但對于那些急于登上擂臺賽的朋友,完全可以通過孫氏拳中的某一式迅速掌握發力的機理,再通過簡化技術要求,使練習者迅速地掌握鞭勁發力,并運用于對抗中。面對新的環境下的新的社會需求,改革訓練模式也是必要的。孫氏拳不僅可以把生鐵煉成精鋼,還可以讓棉中生出鋼骨,一些練習楊式、吳式太極拳的人,練習孫氏太極拳后,勁性大大提高。
4、孫氏拳的穿透力、穿破力與滲透力
孫氏拳的穿破力是通過三體式練出來的,手指猶如鋼釬,可以把人穿膛破腹。這是初級的功夫。孫氏太極拳的滲透力則是神品,一接觸他的手或手臂,或搭或點或拍或帶,在不知不覺中就擊傷他的內臟,當時沒有什么感覺,過后能要他的命。這是借對方的身體傷害對方內臟的功夫。劍云老師說,孫祿堂祖師、孫存周師伯都能自如地運用這種功夫。在其它各個武術門派中,還沒有聽說哪一家有這種功夫。內勁是自動反饋的機制,不是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