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獨特之處
1、多維創新:
星巴克品牌活力之源
成功營銷需要創意和激情。在這個眼球經濟時代,要想吸引更多人的注意,重要的就是要產生創新,形成差異化,這樣才能把消費者對產品的注意力轉化為消費行為。星巴克為其品牌文化加注的策略創新,在發展中不斷為其獨有的“星巴克”品牌注入活力且歷久彌新。
2、服務創新:
星巴克還十分注重針對顧客的需求開發新的服務內容。總部設在西雅圖的星巴克正在嘗試各種經營思路,吸引人們步入店內,延長駐留時間。進入星巴克,你會感受到空中回旋的音樂在蕩你的心魄。店內經常播放一些爵士樂、美國鄉村音樂以及鋼琴獨奏等。這些正好迎合了那些時尚、新潮、追求前衛的白領階層。他們天天面臨著強大的生存壓力,十分需要精神安慰,這時刻的音樂正好起到了這種作用,讓你在消費一種文化中,催醒你內心某種也許已經消失的懷舊情感。從2002年起,星巴克在北美和歐洲1200家連鎖店里推出高速無線上網服務,攜帶便攜式電腦或個人數字助理(pda)的顧客可以一邊愜意地喝著咖啡,一邊在店里上網瀏覽頁面、收發電子郵件以及下載信息。
3、渠道創新:
1998年,全美國通過超級市場和食品銷售出去的咖啡占當年總數銷售額的一半。在超過26000家的食品雜貨店中蘊藏著比星巴克零售連鎖店和特種銷售渠道更加廣闊的市場。充分利用這個渠道可以為公司帶來幾百萬的消費者,除此之外,將產品打入超級市場還能夠節省公司的運輸費用、降低操作成本。公司的零售能力也將進一步強化,舒爾茨等公司決策者認為,超級市場是繼續開拓星巴克咖啡銷售量的重要途徑。盡管當初舒爾茨因不忍新鮮咖啡豆變質走味而立下“拒絕進入超市”的規矩,但環境的變化不斷要求公司修改行事原則。1997年,舒爾茨和他的高級管理層下令進軍超級市場。盡管風險和困難重重——畢竟超市并不是公司能夠控制的銷售場所。然而,令舒爾茨擔憂的情況并沒有發生,相反,當初的決策卻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4、消費教育:
星巴克在向亞洲國家擴張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在一個習慣喝茶的國度里推廣和普及喝咖啡,必然會遇到消費者情緒上的抵觸。星巴克為此首先著力推廣“消費教育”。
星巴克各分店每周必須為顧客開設一次咖啡講座。主要內容是咖啡的相關知識、如何自己泡制、器具的使用等。形式上十分靈活,一般選在顧客較多時,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不少顧客紛紛提問,由講解員釋疑,氣氛都很活躍。而在上海星巴克正計劃并實施一項名叫“咖啡教室”的服務,其內容是:如果三四個人一起去喝咖啡,星巴克就為他們配備一名專門服務的咖啡師。咖啡師當然可要可不要,但透露的信息是:結伴前往星巴克的顧客人數正在呈現上升趨勢。
5、神秘顧客:
對星巴克而言,口碑就是好的廣告。為實現這種口碑的效應,就要服務好每一位客人。星巴克的標準是:煮好每一杯咖啡,把握好每一個細節。你可能今天面對的是第100位客人,可對客人來說,喝到的卻是第一杯咖啡,他對星巴克的認識就是從這杯咖啡開始的。
如何檢驗“為客人煮好每一杯咖啡”呢?星巴克建立了一系列考評機制,其中尤以“神秘顧客”有特色。就是除了通常的理論知識考察和實際操作考察外,他們委托某個具有考察能力的公司,秘密派人扮做顧客,來到各星巴克咖啡分店進行消費,其間對員工的服務、技能、環境氛圍等全方位考察,然后結合業績綜合考核,才決定某店的服務質量如何、某店員能否升遷等等。
國內外
在美國,星巴克咖啡和哈根達斯冰淇淋一樣,都是平民品牌,一杯咖啡只賣1-2美元,但國內星巴克一杯12安士的咖啡竟高達30元。除了咖啡賣得貴,近日星巴克宣布進入國內早餐市場,一份早餐可高達50元,相對同行大品牌麥當勞、肯德基,在m記買一杯咖啡配漢堡也不過是6元起,KFC的“超值早餐”也只是低至6元。星巴克在中國,走著高端路線,賣著高價錢。
價值
星巴克的品牌戰略相對哈根達斯可謂異曲同工。星巴克的產品定位以優質高雅餐飲為主,選擇高訪問率、高客流量的咖啡店場所,營造出高貴典雅的社交環境。風格清新、味覺時尚的休閑餐飲品成為典型,原料高貴、選材精良,主打產品咖啡也一直深受歡迎。據悉,星巴克的價格定位為“多數人能承擔得起的奢侈品”,而消費者定位則是“白領階層”。他們收入較高、忠誠度也不易改變。星巴克能在中國餐飲行業價格高漲,就是看中了白領階層追求穩定、享受時尚氣氛與優質服務的心理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