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被稱為人體的第六“心臟”,同人體內部各種器官相通,它出現問題可能身體內部有問題了,本期的貴州衛視養生請來了中醫科學院標準研究中心籌建組副組長韓學杰,她會告訴我們一些關于手掌反應身體疾病的知識,一起去下文看看吧!
本期嘉賓介紹
韓學杰
韓學杰,女,1966年生,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中醫藥規范標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醫科學院標準研究中心籌建組副組長,主任醫生、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管理標準化工作辦公室成員,ISOTC249國內對口單位成員。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分會第一屆副主任委員、秘書長,第二屆副主任委員。1989年畢業于陜西中醫學院,從事中醫臨床20余年。2008年被中華中醫藥學會評為全國百名杰出青年中醫。自96年師從中國中醫科學院心血管病專家沈紹功教授,攻讀中西醫結合心血管臨床專業研究生,獲碩士、博士學位,并為沈氏女科第二十代傳人,研究領域為心血管疾病(主要為高血壓病、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秉承了沈師的學術思想、理論體系、醫療經驗。臨證治療心血管病人,以祛痰為主,活血為輔,痰瘀同治;老年疾病調補腎陰腎陽;腫瘤患者,以保護胃氣為主,扶正祛邪;婦科疾病疏肝解郁,調氣活血,平衡陰陽,臨床療效顯著。主持國家課題20余項,獲獎成果10項,編寫專著40余部。韓學杰博士注重醫德,鉆研醫術,處方獨特,療效顯著。主治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病、冠心病、高脂血癥)、腦中風、糖尿病、胃腸病、呼吸系統疾病、婦女病(不孕、不育)以及腫瘤病,尤其擅長處理疑難雜癥及疲勞綜合癥。
手掌 人體的第六“心臟”
人的雙手上有十二條正經脈的 86 個經穴和 224 個奇穴,手部集中了與體內所有器官均有關系的穴位。手掌聯結著人體的前部、手背聯結著人體的后部各種器官,因此身體內部有無異常都可由經、穴傳遞給手的各部位。疾病的信號更會通過神經、血管和經絡反應到指掌的不同部位上來,而指掌的某種部位的形態改變,其中特異性和規律性的改變,就是望手診病的依據。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貴州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手掌看病 身體問題的反應器
從手怎么看出身體疾病?一般人生病后,會在身體某些部位通過外在形式表現出來,同樣手部的一些細節問題。
1、指節畸形。
類風濕關節炎者,指關節可呈梭狀畸形,活動受限,發作時紅腫,疼痛加劇;此類指關節變形,也可見于老年性骨關節病。但多發生于遠指間關節,病變部位有堅硬的結節;尿酸代謝異常引起的痛風病,可在關節處摸到“痛風石”并引起關節變形。
2、手指震顫。
兩手抖動,不能作精細工作,細震顫常見于甲亢癥;中震顫見于情緒激動,驚嚇、劇烈運動、飲酒過量、神經衰弱、老人震顫麻痹等;租震顫主要見于慢性酒精中毒。
3、鷹爪手。
手干瘦尖細,手指關節彎曲固定好似鷹爪,見于尺神經或正中神經損傷。脊髓空洞癥、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麻風病等。
4、肝掌。
手掌毛細血管擴張,充血發紅,尤以指端皮膚表現更為突出,稱為“肝掌”。這是由于肝功能減退,不能破壞體內的雌激素所致。常見于肝硬化、肝癌等病。
5、杵狀指。
指節末端明顯增生,呈鼓槌狀,多發生于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臟病等.與肢端長期缺氧,代謝障礙有關。
6、匙狀指。
又稱“反甲”,指甲下凹,邊緣翹起,表面粗糙,像個“小匙”多見于缺鐵性貧血,偶見于風濕熱。
7、手足搐搦癥。
低血鈣時,手足肌肉可發生緊張性痙攣。手腕部呈屈曲狀,五指伸展,指掌關節屈曲,拇指內收靠近掌心,并與小拇指相對。如扎緊前臂,三五分鐘后可誘發,稱“缺鈣束臂試驗陽性”,有助于該病的診斷。
8、指甲變色。
正常人指甲光滑,半透明,呈粉紅色:甲床蒼白見于貧血;灰白,粗糙、失去光澤,見于甲癬或營養不良:指甲變黃,可見長期吸煙者或黃疸病人;甲下出血可見發紅;缺血缺氧,如先天性心臟病,指甲呈暗紫色;服用某些藥物可變藍;陳舊出血,黑包素瘤等指甲可變黑;用放大鏡觀察甲床下毛細血管變化.可以了解微循環情況,對早期發現休克病人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