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寧夏衛視健康大財富節目組請來嘉賓程凱教授,為您講述脾胃虛寒的癥狀以及脾胃虛弱該怎么調理?看一下專家是怎么說的,到底是什么情況呢?脾胃不好的人一起看看,學會保養我們的脾胃吧!
脾胃虛寒的癥狀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喜歡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 累或食冷或受涼后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又稱脾陽虛寒證。多由脾氣虛證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或腎陽虛,火不生土所致。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滿時減,腹痛喜溫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溫,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小腹下墜,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脾胃虛寒證,以脾失健運和寒象表現為辨證要點。脾陽不足,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少;陽虛陰盛,寒從中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陰寒之氣內盛,水濕不化,見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則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腫。婦女帶下清稀、腰腹酸沉,屬寒濕下注。
病因
脾胃虛寒的主要病因是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節制、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 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所以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還有脾胃虛寒病人可多吃胡椒豬肚湯,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調味品,可以調理好脾胃虛寒的病癥,恢復健康脾胃。當然,出現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質性病變,好去醫院做胃鏡檢查。
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又稱脾陽虛寒癥。多由脾氣虛癥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或腎陽虛,火不生土所致。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滿時減,腹痛喜溫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溫,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小腹下墜,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脾胃虛寒證,以脾失健運和寒象表現為辨證要點。脾陽不足,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少;陽虛陰盛,寒從中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陰寒之氣內盛,水濕不化,見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則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腫。婦女帶下清稀、腰腹酸沉,屬寒濕下注。治宜溫中健脾,方用理中湯。
脾胃保養
要預防脾胃疾病,關鍵在于保護脾胃正常功能的運轉。因此平時應注意保養脾胃:
一、情感因素對食欲、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響。因此保養脾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據研究,不良情緒可導致食欲下降、腹部脹滿、暖氣、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于胃腸系統的正?;顒印?/p>
二、飲食調攝是保養脾胃的關鍵。因此,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以素食為主,葷素搭配。需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滿足機體需求和保持大便通暢。少吃有刺激性和難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盡量少吃。
三、注意冷暖。俗話說十個胃病九個寒。這的確是經驗之談,因此注意冷暖十分重要。在春秋氣候變化無常時,有虛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虛泄瀉的,可在臍中貼暖臍膏藥,同時還應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發冷,可及時服用生姜茶。
四、要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氣功等。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還可在每晚睡覺之前,躺在床上用雙手按摩上下腹部,來回往復約40~ 50遍,可以助脾運,去積滯,通穢氣,對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5]
按摩養脾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春、夏、長夏、秋、冬中五季分別對應著養人體的肝、心、脾、肺、腎。由于脾五行屬土,居中央,所以養脾不僅僅在長夏這個季節,而是一年中的每一個季節都要將養脾胃放在首位。“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養護脾胃是防病、保健的根本,在這里我們介紹幾個自我按摩簡單有效的養脾胃的方法。
方法一:雙手疊加,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摩揉腹部各10遍?!》椒ǘ弘p手疊加,以一手掌心放在肚臍,微微顫動腹部1~3分鐘,頻率為每分鐘120~180次。
方法三:雙手叩打帶脈3~5分鐘,即雙手握拳,叩打腰部兩側,以自身耐受為度。
方法四:沿足大趾內側緣、小腿內側脛骨內側緣自下而上推足太陰脾經路線,每次10遍,之后點按太白位于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后下方凹陷處、三陰交位于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處、陰陵泉位于膝關節內側,脛骨內側髁凹陷處及壓痛點各半分鐘。
方法五:沿足陽明胃經小腿路線自上而下推小腿前外側,重點點按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處、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膝眼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處及壓痛點。
方法六:點揉中脘位于肚臍上方4指處、內關穴位于腕掌側,腕橫紋中央上約兩拇指的距離各1~3分鐘。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對于功能性胃腸疾病有一定療效,但對于器質性疾病如腫瘤、潰瘍病等,應該及時到醫院診治,以防貽誤病情
本期嘉賓介紹
程凱
1990-1995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系 本科
1995-2000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系 碩博連讀
在碩博連讀學習期間一直跟隨針灸專家耿恩廣教授,從事腧穴主治特異性研究,對十四經穴的主治普遍性規律和主治特異性規律進行了系統整理和研究。博士論文《小腸經腧穴對慶大霉素中毒性耳聾的特異性研究》曾獲2000年度北京中醫藥大學優秀論文獎。
2000年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并在2001-2006年期間兼任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科研管理及教學工作。工作期間,并不停留于單純的科管事務性工作,而是充分發揮自己思維活躍、勤奮好學的特點,參與到多項科研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當中,使針灸學院科研中標課題和到位經費均有明顯增長。
1.主要工作成績
(1)2001年執筆撰寫了《腧穴主治標準化臨床研究項目建議書》、《可行性報告》,后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立項為2002年重大科研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針灸穴典》;
(2)2001-2002年間,執筆撰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針灸穴典專項研究經費預算》、《經穴主治臨床研究實施步驟及時間安排》和《經穴主治臨床研究招標指南》,促進了《穴典》項目的開展;
(3)2001年,執筆撰寫了《針灸學科規劃書》,結合本單位特點對針灸學科中科研方向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終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針灸學重點學科建設單位作出了貢獻;
(3)2002年,執筆撰寫了《不同針灸方法對經穴主治的影響規律及機制研究》項目建議書,后被列為200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招標范圍;
(4)2002-2003年,參與我院教育部大修大購項目申報工作,執筆撰寫了“針灸科研實驗室改擴建計劃”、“針法灸法教研中心”等部分內容,并成功獲得項目資助;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寧夏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