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靠
在八卦中是巽下斷,表示上、中實,腳下要虛空。方位隅東南,五行屬木,人體對應竅位是玉枕穴。靠勁在右肩打靠時,意想右肩井與左環跳相合為肩靠,意想右環跳與左肩井合為背靠,打靠時還要先想后腳空一下,再想前腳空,前腳為實腳不能空。只要一想欲提膝走路就夠了,腳下想踩空或想腳踏祥云靠勁自生。如“天馬行空”勇往直前,并且還有很好的健身作用。王老作有“巽樁養生歌”一首如下:腳踏祥云身自玄,玄妙之門身自尋,尋之至身顏為笑,笑顏常開身自安。
為了便于記憶,根據靠勁的內涵與外延,我們可以總結概括為如下歌訣:以肩打靠想足空,前腳難空想前行,踩云踏雪全身松,靠勁自強還養生。
意思是說,以肩打靠時除要注意肩胯之外,在意念上還要特別注意兩腳踩空離開地面,或想腳踏祥云,或想踏雪無痕,或想登萍渡水,或想腳底生風,種種想法、意念都可以,只要這么一想,不但靠勁很大,還能起到養生保健之作用。
(一)中正
每一個姿勢務求端正,忌偏斜。重心必須穩定,開合必須講究虛實對稱。尤其是三盤(胸臂以上為上盤、腰胯為中盤、腿為下盤)功夫必須協調。要注意以腰胯為全身之樞紐,下盤是基礎,上盤則以頂頭懸(虛領頂勁)作為綱領。中正即《十三勢歌訣》中說的“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二)安舒
安舒的要領就是自然,切忌牽強。要求“神清氣和、體靜身柔”。練拳時必須排除一切干擾,動作要柔和、舒展,呼吸要平穩、深長。我想在這里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人們說,練拳要“放松”,應該指出,正確的提法是“似松非松,將展未展”。這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法則。我們常說的“太極勁”,即是出于“似松非松,將展未展”。也就是《太極拳論》上說的“得機得勢”。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導致“身便散亂”,弊病出于腰腿。
安舒還有一個重要的法則,即是“氣沉丹田”。如果在練拳中達不到安靜的要求,也就無法做到“氣沉丹田”。
(三)輕靈
練太極拳必須遵守“輕靈”法則。《太極拳論》開始就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輕靈是相對于重濁而言。這是太極拳區別于其他武術的為重要之處。
在《太極拳論》中有“一羽不能加,蟲蠅不能落”的提法,足以解釋“輕靈”的重要性。這兩句話的意義何在?眾說紛紜。我個人認為:這兩句話的含義是指以輕靈為法則,在練拳中產生的“靈敏度”。就像一臺靈敏度很高的天平一樣,在天平的一側,加以不同的重量,即有不同的反應。精密度越高的天平,反應越是靈敏。
(四)圓活
一般練太極拳者對“圓活”的理解都有偏頗的一面。圓活所表現的,絕不僅是“形(即拳架)”的一個方面。
形圓,僅是學拳的初始階段,但也不是三五年能達到的;意圓,則更難也,這個階段并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我將這兩個階段譬喻為“升堂、入室”。
能練到“神圓”的,則是鳳毛麟角。
圓活的評判標準
1.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
2.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立如平準,活如車輪。
3.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以氣運身,務令順遂。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這三個階段是必須跨越的,否則,就無法談及圓活。
結語:上文中介紹了關于吳式太極拳的八種勁法,以及這些勁法的生克關系,喜愛學習太極拳的朋友們可以多了解一下,并可以自己領悟其中的含義,同時可以了解一下關于吳式太極拳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