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三伏天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嗎?2013年的頭伏是7月13日,三伏天的到來就意味著天氣會越發的炎熱,你知道三伏天養生都有哪些方法嗎?我們在三伏天吃什么?今天吳圣賢老師通過健康一身輕節目都大家講講三伏天養腸胃,藥膳來幫忙?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吳圣賢老師,給大家講解三伏天藥膳都有哪些。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三伏天吃什么
綠豆蓮子薏米粥
材料:薏米、綠豆、蓮子、冰糖
功效:清熱解毒、消暑解渴、生津利尿
山藥枸杞粥
材料:枸杞、山藥、小蔥、米、冰糖
功效: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降低血糖和膽固醇
黃芪西洋參銀耳湯
材料:銀耳、黃芪、枸杞、西洋參、別直參
功效:補元氣,解暑止渴
注意:燉制前需將銀耳用溫水浸泡軟化,再經燉鍋慢燉,方能入味,且更具功效。
枸杞菠蘿銀耳湯
材料:銀耳、菠蘿、枸杞、冰糖
功效:排毒養顏、滋補清肺、消食開胃
珍炒西瓜脆
材料:二層西瓜皮、肉絲、蛋絲、黑木耳、胡蘿卜
功效:利尿解暑、清熱解毒
注意:二層西瓜皮在削出經腌制脫水后,方可進行烹制。
枸杞苦瓜煎蛋(遍地開花)
材料:雞蛋、苦瓜、枸杞
功效:降血壓、美容養顏、清淡開胃
注意:在煎蛋過程中需用文火慢慢煎制,少放油,保持口味清淡。
滋補毛豆
材料:毛豆、太子參、黃芪、黨參
功效:增強免疫力、提神防困
三伏天養生
1、多酸多甘。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并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2、補氣去火。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癥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3、新鮮干凈。中醫認為,胃為后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欲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胡蘿卜、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4、補水養生。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于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遼寧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吳圣賢,1999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師從中醫大家王永炎院士。德國圖賓根大學醫院臨床試驗協調中心訪問學者。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臨床研究中心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分會抗衰老專業學組委員,主持和參加“863”、“國家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課題9項,發表論文10余篇,著作3部。主要從事心腦血管疾病的中醫藥臨床治療和研究工作,擅長治療頭痛、眩暈、中風、失眠、高血壓、冠心病等,具有豐富的臨床醫療經驗,取得顯著臨床療效。在中藥養生保健方面也有深入研究,并在多家媒體進行中藥養生知識講座,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中醫學多以滋養肝腎、益氣潤燥、清熱生津的方法治療口干癥,且有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