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悄然而至,不少女性會在出門前,涂抹防曬霜和驅蚊液,但臺灣一則新聞報道:當地一女子將驅蚊液與防曬乳反復涂抹致使皮膚過敏,并中毒暈厥。經查實,罪魁禍首為驅蚊液與防曬乳中的二苯甲酮發生了化學反應。各路專家也紛紛表示這是第一次聽說有這個案例。
護膚知識 防曬乳和驅蚊液一起涂導致暈厥?
防曬乳:網絡熱傳的這段視頻,說得真是“觸目驚心”,當事人本來想來個雙重保護,沒想到卻是加倍傷害。視頻新聞里展示患者照片,當事人的紅疹布滿在手臂上,大腿還有發炎,當事人王小姐說:“還暈過去了,同學問我要不要去看醫生。”>>>美容護膚小竅門 8種水果幫女人消腫祛痘抗衰老
視頻新聞說,導致王小姐暈厥的原因是,防曬乳中的二苯甲酮與驅蚊液DEET成分發生反應。市場多數防曬乳中都含有二苯甲酮成分,如果與驅蚊液同時使用,會導致后者中的DEET成分增高3倍,如果進入到人體皮膚里,10分鐘后人會產生嗜睡昏迷,突發癲癇,導致神經中毒。
當地醫生接受采訪時表示,DEET會導致人肌肉麻痹。建議防曬乳涂抹后,不要立即涂抹驅蚊液,若兩種一起使用,要間隔半小時以上。
驅蚊液才是禍首? 江蘇省人民醫院藥劑科專家蔣宇利表示,酮和胺類發生反應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我們日常烤面包后,面包有焦黃色,也是酮和胺的反應,糖是屬于酮,蛋白質屬于胺類。
驅蚊液:“二苯甲酮與避蚊胺,確實會發生反應,但是量應該非常微小,二苯甲酮在防曬乳中的含量不超過5%,而且防曬乳主要白天用,驅蚊液一般在晚上用,兩者之間很少有交集,即使混合用,少量也無害。”蔣宇利說,與酸堿反應不同,酮和胺的反應,合成一個新的物質,轉化率也不是百分百,所以新聞說“避蚊胺成分升高3倍”,這一點不太可信。
據悉,各大醫院皮膚科,也沒有收到過類似的病案,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皮膚科杜長明說,如果說有過敏反應,那倒是可能有,但是引起人暈倒,這個臨床上沒有見過。
據了解,避蚊胺可引起人體的神經毒性、腦病,對皮膚有刺激性,美國環境保護局曾公布14到46個可能與避蚊胺有潛在聯系的癲癇發病案例,其中有四人死亡。美國兒科協會研究建議兩個月以下的嬰兒不要使用,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也明文禁止在低齡兒童產品中使用避蚊胺。
孕婦、嬰兒好別用驅蚊液 專家表示,孕婦以及有皮炎、皮膚破損的人,一定不要使用驅蚊液,小孩也不能長期使用。同時,嬰兒呼吸系統的黏膜組織,發育還不是很完善,有刺激性氣味的驅蚊液好少用。>>>美容護膚小竅門 睡前10習慣在睡夢中護膚
另外,晚上外出要穿上淺顏色的長衣長褲。 網言微語 “@常玥玥玥”說:“我每次都涂了防曬霜然后噴驅蚊液,沒覺得有什么難受啊。” 更有不少人開始調侃了。“@建筑施工技術_東”說:“你們怎么把江湖上失傳已久的迷魂香配方公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