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傳染性是很強的,在我國,有近一億的肝炎病毒攜帶者,而且人數還在增加。了解肝炎的傳播途徑,及時做好預防工作是我們的當務之急。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河北中醫肝病醫院常務副院長莊險峰來學習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莊險峰
主任醫師
現任河北中醫肝病醫院常務副院長,省中醫肝病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中醫腫瘤學會委員,國家重肝協作組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疑難病及重癥肝病公關協作組第二屆全國委員,國家重點肝病專科協作成員。
河北中醫肝病醫院常務院長,肝病專家,中醫主任醫師,河北省肝病專業委員會常委; 1975年畢業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多年從事醫院管理工作并擅長肝病、腎病、風濕病等中西醫治療,先后在國家、省、市發表30余篇學術論文和論著一部,獲省市級科研獎5項。
凡莊險峰主任治療過的患者,無不稱贊其技術高超,而且他性格樂觀開朗,善于為患者做心理疏導工作,這對治療起到很大作用。每年多次參加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癌等重大學術會議及學術交流,近幾年曾多次赴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以及北大人民醫院、北京佑安醫院、北京地壇醫院等十幾家中醫、西醫高等學府及其附屬醫院進修學習、考察、調研,為提高我院業務、學術、管理水平和加速發展建設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2011年9月22日,莊險峰坐客《國醫養生堂》與廣大觀眾朋友講解肝病知識。2011年10月17日莊險峰特邀做客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播出的《生活早參考》20111017期“心肝寶貝”保衛戰,屆時將與阿丘、黃薇等主持人一起,為大家解答有關乙肝母嬰阻斷等的相關知識。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山東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具體傳染途徑如下:
乙型肝炎主要是經血液或注射途徑而傳播,凡含有乙肝病毒(HBV)的血液或體液(唾液、乳汁、羊水、精液、分泌物等),可直接進入或通過破損的皮膚、粘膜進入體內而造成傳播。
(1)輸血傳播:輸血、血漿和各種血制品,包括丙種球蛋白等均可傳播乙型肝炎。近年來對獻血員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實行篩選制度,使輸血后乙型肝炎的發病率明顯降低,但尚未完全杜絕,因血制品(如血漿制品、凝血因子等)受污染而引起暴發流行的事件仍屢有發生。
(2)醫源性傳播:在乙型肝炎的流行中,大量存在的是微量注射或接種而引起的感染。通過注射、手術、采血、拔牙、內鏡檢查、預防接種、針刺、紋身或使用各種醫療器具,以及通過外環境、污水甚至工作人員的手而傳播乙型肝炎。
(3)母——嬰傳播:患急性乙肝或攜帶HBsAg的母親可將乙肝病毒傳給新生兒,尤其后者為主要的感染類型。
(4)性接觸傳播:國內外報道性濫交、同性戀和異性戀的觀察肯定:乙肝病毒的性傳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徑,這種傳播亦包括家庭夫妻之間的傳播。
(5)生活接觸傳播:接觸傳播也可導致HBV感染,例如家庭人員間的密切接觸是很重要的傳播方式,可造成家庭中HBV感染的集聚現象,其傳播機制尚不十分清楚。
(6)其他傳播:如通過臭蟲、蚊子和虱子等吸血昆蟲傳播。
肝炎的早期癥狀
(1)食欲減退,惡心厭油;這是大多數肝炎病人都有的癥狀,尤其是黃疽型肝炎病人表現更嚴重。肝臟是入體內大的“化工廠”,參與人體內的一切代謝過程。其中分泌膽汁是重要功能之一,膽汁中的膽鹽對脂肪的吸收消化起著重要作用。患肝炎后,因肝炎病毒誘發肝細胞大量破壞,分泌膽汁的功能減低,從而影響脂肪的消化,故而厭油食,患肝炎時胃腸道充血、水腫,蠕動減弱,胃腸功能紊亂,也影響食物消化與吸收,加之代謝產物不能由肝臟來解毒,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故導致食欲減退、惡心厭油膩急性病毒性肝炎產生食欲減退等癥狀。
(2)疲乏無力;這是肝炎病人發病的早期表現之。病人往往說不清楚何時起病,其表現也不相同,輕者不愛活動,重者臥床不起,連洗臉、吃飯都不愛做。盡管經充分休息,疲勞感仍不能消除,嚴重者好像四肢與身體分離似的。其原因是由于病人食欲不振,消化吸收障礙,導致人體能量不足;其次是由于病毒導致肝細胞破壞,使肝臟制造和儲存糖原減少;另外缺乏維生素、電解質紊亂及肝細胞破壞引起血中膽堿酯酶減少,影響神經、肌肉正常功能,從而出現說不出的全身乏力。
(3)鞏膜或皮膚黃染,或出現“三黃”癥狀;黃疸型肝炎病人都有尿黃的癥狀。初起尿色淡黃,逐日加深,濃如茶色或豆油狀;繼而皮膚及鞏膜發黃。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紅細胞壽命是120天,被破壞的紅細胞會放出血紅蛋白,經過一系列的分解代謝,變成黃色物質叫膽紅素。由于肝炎病毒導致肝細胞破壞,影響膽紅素的代謝,使膽紅素進入血液增多,經尿液排出體外較平時增加,故尿色加深。尿的顏色越黃,說明肝細胞破壞越重,病情好轉尿色逐漸恢復正常。
(4)發熱;急性黃疽型肝炎早期常有發熱,多在37.5-38.5攝氏度,高熱者少見,一般持續3-5天,而無黃疽型肝炎者發熱遠遠低于黃疽型肝炎者。許多病人發熱還伴有周身不適、食欲減退,誤認為得了感冒。為數不少的黃疽型肝炎病人,往往在醫院門診按感冒治療,3-5天后待黃疽出現才被確診,這是缺乏對肝炎發熱癥狀認識的緣故。發熱的原因,可能是肝細胞壞死、肝功能障礙、解毒排泄功能減低或病毒血癥所引起。
(5)出現肝區隱痛、肝區腫漲;肝炎病人常常訴說肝區痛,涉及右上腹或右背部,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脹痛、鈍痛或針刺樣痛,活動時加劇,且時間不一;有時左側臥位時疼痛減輕。其原因是由于肝炎病毒引起肝臟腫大,使肝被膜張力增大;炎癥波及肝臟韌帶及其周圍的紐織;另外患肝炎時病毒也常常累及膽囊及膽道系統,引起膽囊〕迎道及其周圍的炎癥。也有病人初患病時無肝區痛,一且確診肝炎后,常常訴說肝區不適及肝區痛,這可能是精神因素的關系。對持續疼痛長期不緩解者,應認真檢查以排除其他原因。
(6)少數重型肝出現蜘蛛痣和肝掌癥狀;蜘蛛痣是一種特殊的毛細血管擴張癥。它多出現于面部、頸部及胸部,亦有其他部位出現者。表現為中心部直徑2mm以下的圓形小血管瘤,向四周伸出許多毛細血管,且有分支,看上去恰似一個紅色的蜘蛛趴在皮膚上。若用鉛筆尖壓迫中心部,蜘蛛痣就會消失,因為蜘蛛痣的血流方向是從中心點流向周圍毛細血管分支,若中心部受壓則血流阻斷,蜘蛛痣因缺血而消失。肝掌是指在大拇指和小指的根部的大小魚際處皮膚出現了片狀充血,或是紅色斑點、斑塊,加壓后變成蒼白色。這種與正常人不同的手掌稱為肝掌。肝硬變病人中,大部分易合并肝掌。肝掌的主要外觀表現為:雙手手掌兩側的大、小魚際和指尖掌面呈粉紅色斑點和斑塊,色如朱砂,加壓后即變成蒼白色,解除壓迫后又呈紅色,掌心顏色正常,如果留意觀察的話,可看見大量擴展連片的點片狀小動脈,有的情況下不僅手掌有,腳底也有。肝掌為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7)少數重型肝炎病例:可見腹脹、少尿、出血傾向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