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分為急性和慢性胃炎,在生活中,一般常見的是慢性胃炎較多,且發病原因很多,但是癥狀基本相似,都是惡心嘔吐、腹痛發熱等。那么今天的飲食養生匯全集中,我們為大家請到了北京積水潭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李笠女士,她會告訴我們胃炎的癥狀和一些治療方法!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癥。臨床上急性發病,常表現為上腹部癥狀。內鏡檢查可見胃黏膜充血、水腫、出血、糜爛(可伴有淺表潰瘍)等一過性病變。病理組織學特征為胃黏膜固有層見到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炎癥細胞浸潤。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我國屬幽門螺桿菌(HP)高感染率國家,估計人群中HP感染率在40%~70%左右。人是目前唯一被確認的HP傳染源。60%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HP感染→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胃癌。這一發展途徑已得到臨床驗證。一般認為通過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的口口或糞口傳播是HP的主傳播途徑。因為HP感染幾乎無例外地引起胃黏膜炎癥,感染后機體一般難以將其清除而變成慢性感染。
胃炎的癥狀
1、上腹痛:呈陣發性加重或持續性鈍痛,伴腹部飽脹、不適。少數病人出現劇痛。
2、惡心、嘔吐:嘔吐物為未消化的食物,吐后感覺舒服。
3、腹瀉:伴發腸炎者出現腹瀉,可為稀便和水樣便。
4、嘔血與便血:少數病人嘔吐物中帶血絲或呈咖啡色。
5、脫水:由于反復嘔吐和腹瀉,失水過多引起,皮膚彈性差,眼球下陷,口渴,尿少等癥狀,嚴重者血壓下降,四肢發涼。
急性胃炎癥狀
急性胃炎系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癥。病變嚴重者可累及粘膜下層與肌層,甚至深達漿膜層。臨床上按病因及病理變化的不同,分為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其中臨床上以急性單純性胃炎為常見,而由于抗生素廣泛應用,急性化膿性胃炎已罕見。
導致急性胃炎的因素很多,有化學或物理的刺激,也有細菌或其毒素引起?;瘜W刺激主要來自烈酒、濃茶、咖啡、香料及藥物(如水楊酸鹽制劑、消炎痛、保泰松、糖皮質激素等),其中急性腐蝕性胃炎多是由吞服強酸、強堿及其他腐蝕劑所致。物理刺激如過熱、過冷、過于粗糙的食物及X線照射,均會損傷胃粘膜,引起炎癥性改變。而進食細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是導致急性胃炎常見的一個病因。
急性胃炎的臨床表現常輕重不等,但發病均急驟。輕者僅有腹痛、惡心、嘔吐、消化不良;嚴重者可有嘔血、黑糞、甚至失水、以及中毒及休克等。
急性胃炎的治療可根據病因和臨床表現做針對性處理。其中急性單純性胃炎病程較短,具有自限性;其他各型急性胃炎經治療后,不留下任何后遺病變,但急性腐蝕性胃炎病程嚴重,后期可出現食管、胃幽門等部位的狹窄。
1、常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癥狀。
2、嘔吐、腹瀉嚴重者,可有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
3、體征不明顯,上腹及臍周有壓痛,無肌緊張及反跳痛,腸鳴音多亢進。
4、有暴飲暴食或吃不潔腐敗變質食物史。
5、起病急,惡心、嘔吐頻繁,劇烈腹痛,頻繁腹瀉,多為水樣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
慢性胃炎癥狀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異性慢性炎癥為主要病理變化的慢性胃病,病變可局限于胃的一部分,也可彌漫到整個胃部。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癥狀輕重與胃粘膜的病變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數病人常無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不適和疼痛、惡心嘔吐、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反酸噯氣等。胃粘膜糜爛出血者伴嘔血、黑便。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胃酸減少、消化不良、貧血、消瘦、舌炎、腹瀉等,個別病人伴粘膜糜爛者上腹痛較明顯,并可有出血。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湖北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李笠
女,北京積水潭醫院醫務部副主任,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擅長脂肪肝,慢性胃腸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