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的罪是很難受的,因為行為受到限制,且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好!不過在今天的山東養生節目中,我們請到了擅長手法治療各種軟組織損傷病的專家陳紅先生,他將和我們分享他的方法,教會我們脖子落枕怎么辦!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陳紅
1993年至1995年曾于北京積水譚醫院工作,1995年至今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按摩科工作,擅長手法治療各種軟組織損傷病,在教學科研方面有獨到見解。著有《中醫舌象診斷》、《推拿輔導教材》、《中醫執業醫師輔導習題集》。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山東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1、睡眠時頭頸姿勢不當;
2、枕頭墊得過高、軟硬不當或高低不平;
3、頸部外傷;
如夜間睡眠姿勢不良,頭頸長時間處于過度偏轉的位置;或因睡眠時枕頭不合適,過高、過低或過硬,使頭頸處于過伸或過屈狀態,均可引起頸部一側肌肉緊張,使頸椎小關節扭錯,時間較長即可發生靜力性損傷,使傷處肌筋強硬不和,氣血運行不暢,局部疼痛不適,動作明顯受限等。
4、頸部受風著涼;
如睡眠時受寒,盛夏貪涼,使頸背部氣血凝滯,筋絡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動作不利。
5、如為頸椎病引起,可反復“落枕”。
脖子落枕怎么辦
選個合適的枕頭
對于城市白領而言,由于工作繁忙,經常加班,即使頸椎不舒服,經常落枕,很多時候難以得到更多的治療和保護。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潛移默化的去保護頸椎。這一方面,晚上睡覺時選擇枕頭是很有幫助的,但是枕頭的選擇是很有原則的。
高低曲度很有講究
枕頭高了低了對頸椎都不利。高度合適。枕頭的適宜高度,以8-10厘米較為合適,具體尺寸還要因每個人的生理特征,尤其是頸部生理弧度而定。這兩種不同的高度可確保在仰臥和側臥位時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即從正面觀察頸椎為一直線,從側面觀察頸椎有一向前的生理彎曲。原則上以睡在枕上不會使頸部扭曲。習慣仰睡的人,枕頭高度應以壓縮后與自己的拳頭高度(握拳虎口向上的高度為拳高標準)相等為宜;習慣側睡的人,枕頭高度應以壓縮后與自己的一側肩寬高度一致為宜。當然,無論仰睡、側睡都能保持頸部正常生理弧度的頸椎病枕頭是理想的。
如果頸椎病或者落枕發作期間,就不要選擇稻谷殼糠皮枕頭或者慢回彈枕頭,因為這些材料的彈性不穩定,容易造成頸部肌肉疲勞和損傷。 建議頸椎不好的人選擇用高熱壓縮海綿做成的康金.舒樂枕,因為這樣的枕頭的首先外形符合人體整體正常生理曲線,使得睡眠時無論仰臥,側臥,頸椎部位,呼吸道恢復平時正常生理曲線,同時它的支撐力和軟硬度因為采用了高溫下熱壓縮特制海綿,所以是各種枕頭中合適的,符合人體工體學原理,并結合釹鐵硼磁礦石形成的磁療作用,三位一體,更有利于改善頸椎不舒服。
軟硬適中
頸椎枕頭應該選擇稍微柔軟些,但又不失一定硬度的類型,一方面可以減少頸椎枕頭和頭皮之間的壓強,另一方面又保持了不均勻的壓強,使血液可從壓力較小的地方通過。頸椎枕頭只要稍有彈性即可,彈性過大會造成頸部肌肉疲勞和損傷。
牽引療法
對于落枕后是否用牽引療法,則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可以像頸椎病一樣采用頜枕托牽引,且重量可適當加重,常用重量為4公斤一7公斤,牽引時間為20一30分鐘。但也有人認為,落枕后牽引不僅無效,反而使疼痛加劇。在與頸椎病頸型作鑒別診斷時,若用兩手稍用力將患者頭頸部向上牽引時,頸型頸椎病癥狀可消失或緩解,而落枕者則疼痛加劇。一般認為,因為落枕后肌肉處于痙攣狀態,所以牽引時的重量大小尤其要講究,過輕往住效果差,過重又易加重損傷。因此,可用其它方法進行治療。當然,是否使用牽引療法,也可以在臨床工作中進行探討、研究。有些醫院應用牽引療法治療落枕已積累了不少經驗。根據實踐,也可使用牽引療法。
物理療法
落枕的物理療法主要為電興奮療法。將一電極置于痛點,另一極置于其周圍,電極間距2厘米一3厘米。治療后,患者作頭部運動數分鐘。每日1—2次,數日即可痊愈。亦可用局部照射、局部旋磁療法及局部冷療法或濕熱敷法治療。
中醫療法
1、一般落枕經1~2次治療即可治愈。但部分患者實際上是在頸部長期病變的基礎上發病,如頸部肌肉長期勞損或頸椎有退行性病變等,在一定條件下誘發本病,即使通過治療使紊亂的關節復位,但頸部軟組織的充血、水腫、增厚等炎性變化也會繼續造成頸部不適,需要2周甚至1個月以上的治療、休息才能痊愈。
2、扳法是治療外傷型落枕的有效方法,只在頸椎棘突有偏歪時使用。操作時用力要求穩而有突發性,以聽到有彈響聲為佳,但切不可強求有彈響聲,要適可而止,不能粗暴用力。行扳法前要明確診斷,排除骨折、脫位或腫瘤等疾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3、頭痛嚴重、頸部不能轉動者,可先按揉患側肩井穴2~3分鐘,并囑患者緩緩轉動頸項,當疼痛稍減后,再行治療。
4、頸項部保暖,避風寒,以免影響療效。
5、不宜睡高枕,枕頭要富有彈性,高度以側臥位時頭部與身體能平直為佳。
推拿
兩手同時點揉承漿、風府穴約1分鐘,手法輕柔,然后雙手點揉患部對側之合谷、后溪穴,強刺激(以病人耐受為度),同時令患者輕緩左右扭頸,盡量扭轉至大限度,約1分鐘,然后低頭,仰頭,活動頸部。若落枕癥狀較輕,此手法即可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