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的拔背,直接的原因是背部肌群的工作引起脊柱的后撐。深度的拔背,兩肩與背脊可呈現為向后圓拱的弧形,背部斜方肌等肌被強烈地拉伸開,因而背部有繃緊的感覺,拔背程度越深,這種感覺越明顯。金仁霖老師指出,這種感覺就是古人所說的“氣貼背”。
動態拔背的動力也是由腳而起,但主要是由后上涌從而引起整條脊柱的后撐,是所謂“命門后突”的結果。中醫所說的命門部位有多種學說,明代趙獻可首倡“兩腎中間為命門”之說。但這個命門在現代解剖學中井無實體,有認為在第二腰椎之中,相當于第二腰椎的脊髓的范圍。這樣的命門,四周是椎骨,當然不可能突出;而中醫針灸學中于晉代就已被命名的“命門”穴,位于第二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的凹陷中,不過l毫米左右大小的范圍而已,如后突多無非是一個皮下小節,無論對于養生還是武術也無什么實用意義可言。>>>太極拳 告訴你太極養生的八大理由
動態的含胸拔背還有其它效用,如金仁霖老師在講解葉大密先生“不頂之頂”一語含義時,作了一個示范,與一位推手功夫很好的壯年人彼此右手臂相貼相互進攻,這位壯年人體重85公斤,身高l.8米左右,手臂當然比金老師長,然而,他的手卻觸不到金老師的胸部,而金老師的手倒觸到了他的胸部使他拔跟而起。原來,金老師在雙方進攻瞬間,陡然深度含胸拔背,如同手臂變長了一樣,當然此時的含胸拔背,脊柱也是后撐的。
無論動態的含胸,還是動態的拔背,都會不同程度出現兩肩更加向前裹合的形狀,這主要是胸骨和脊柱后移所引起的,并非兩肩主動前移的結果。如果胸骨和脊柱無運動變化,僅僅是兩肩頭向前運動,也即肩胛骨和鎖骨催動肱骨頭向前運動,這樣形成的胸背部姿勢似乎象含胸拔背,但毫無武術意義,不能認為是太極拳的“含胸拔背”,然而,恰恰有許多人將這樣的做法錯誤地當成了“含胸拔背”。
深度的含胸拔背也會壓縮胸腔,但胸腔脊柱上段并不前傾,脊柱只是幾乎平行地后移,而且姿勢是動態變化的,不是長時間持續維持的,所以對胸部健康是無害的。肋骨與胸骨的關節、肋骨與脊椎骨的關節,原本是允許有微小的活動,一般人幾乎沒有這種活動的機會,動態的含胸拔背提供了這些關節活動的機會,有利于預防肋關節的退化;另外,動態的含胸拔背使胸腔發生了緊弛縮張,如同胸腔接受按摩一樣,這些,反倒有益于人體健康。金老師一位新加坡的學生還反映,運用動態的含胸拔背,減肥效果很好。>>>太極拳 幼兒練習太極強身健體健腦益智
須一提的是:推手中有時為了需要,隨勢沉肩、鎖骨外端后張,這時似乎出現了胸部前凸,但胸骨、脊骨并不前移,這種變化不僅化解了對方的進攻,而且兩肩臂仍活動順遂、游刃有余,這樣的胸部前凸的姿勢同一般所說的“挺胸”是有本質區別的,不能認為違反了“含胸拔背”,世界上的絕對總是存在于相對之中,沒有無條件的離開相對的絕對,對于“含胸拔背”也不能五條件地、死板地去對待。
二、含胸拔背的正確不應置疑
綜上所述,無論基本的還是動態的含胸拔背,不僅有益于健身強體,而且對于發揮太極拳特有的武術作用有重大意義,是關系到太極拳本質的要領之一,但上世紀九十年代左右以后,有個別人或對含胸或對拔背提出批評,甚至認為含胸和拔背不是太極拳的東西,說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左右才被人強加到太極拳理論中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