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太極拳有在練習的時候,會認識到,把垮的功夫練好了,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能把腰垮練好,那么太極拳的功夫就到了一定的級別,但是如何才能將腰垮的功夫練好,以及為什么練習太極腰垮如此重要,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文章。
互聯網上有這樣一篇有關腰胯之軼事,先不辨文中軼事的真假程度,且信它腰胯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內容是這樣敘述的:近代太極拳重要人物楊露禪,教了吳全佑功夫。是為了吳氏太極拳之始,后來楊露禪告老回鄉,吳全佑尾隨不舍,楊便下轎對他說:“我當天發誓,全部功夫都己教你,沒有一招留下,總之你記住‘圈內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所謂圈內即盆骨(人體解剖學稱下肢帶髖骨——筆者注)發力范圍;所謂圈外即盆骨發力范圍以外。太極拳不是只以柔勁化解人家來勢的,它可以發勁打人。而力量的終極來源就是盆骨,換句話說就是腰胯。人體大塊的骨頭是盆骨,而太極拳正是用盆骨來打人,這是厲害之一;盆骨的發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對方被打得折肢斷臂,仍不知何事,這是厲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師流傳“教拳不傳胯,傳胯師傅差”之說,把胯的練法與用法視為珍貴的守功東西,傳授腰胯要領時,不愿多作分解,顧慮徒弟把胯練好了會在功夫超越自己)。>>>太極拳 看看人們對太極拳有哪些誤解
太極拳明師林泉寶先生在《武當太極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強盜在江河中搶劫客船財物,并把所有船上的人捆綁其手腳后拋向江中,船上許多人會游泳但均因手腳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們習慣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這些姿勢都是以手腳的動作來游劃,而豚泳是以身體的扭動來前進的,可從不依靠肢體的動作。雖然游泳和太極拳并無直接的聯系,但這個故事對我們練習太極拳強調“以身領手”,以身法來統帥太極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啟迪的。
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初級時是以手領手,也就是以手指揮整個太極拳運動;然后是以身領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運動,每一招一式,一切運動之主宰皆由胯節指揮。太極拳名家鄭悟清先生曾經有這樣的比喻,以此說明胯在太極拳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淺出地說:木偶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當木偶在舞臺上表演各種動作時,都是用臺下演員的手來指揮,演員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
太極拳的胯動作也是同樣道理,一切動作的變化莫測全依賴胯的動作。以胯根為主宰,牽連發動全身運動。通俗點說,通過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開張以及旋動整合起來,帶動周身骨骼聯動出擊,化節節分開,發節節合攏,就是這樣依靠胯部運動來發力傳勁。譬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出擊,乃是由胯襠(襠是指會陰部分和兩大腿根內側)把手擊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襠把它收回來。收與放全憑胯間。又如推手練習,對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發勁,而我雖然被對方封著左手,但我的胯襠己轉換,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不進則己,如進必使其落空,因為我的身法己經改變,重心也變了,并相機得勢用勁使對方失去重心跌出。
太極拳名師張志俊先生在《太極技擊功夫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談到腰胯時說:“太極拳理日‘不得機不得勢時,腰腿求之’。我認為這里少了一個字,應該是‘腰腿間求之’。腰腿間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剎那間將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將會瞬間斷勁,功虧一簣。會松胯可卸掉對方來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盤穩固,為襠走下弧創造了條件;可加大腰部轉動的幅度,便周身協調;松胯是形成渾元之力的必要條件;松胯有利于調整身法、步法、得機得勢使下肢運行變得輕靈”。本人基本認同張志俊先生對松胯的看法。
松是太極拳的靈魂,整個放松功夫難練的部位應是中、下盤,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為胯是一般人習慣承載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賴骨盆大的緣故吧。大多數人用胯吸收身體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勢種種毛病,所以部分人練成腰酸背痛,脊椎受傷。通常胯放掉的力量會跑到膝蓋上,若膝蓋沒有放掉從胯轉移過來的力量,就容易損傷膝蓋(即為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是人體較大又較為復雜的關節),進而阻礙練功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