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太極熟悉的可能就屬陳氏太極拳了,那么大家對陳氏太極拳都有這怎樣的了解呢?陳照奎,陳發科么子,一代太極拳大師,今天我們來看看陳照奎的陳氏太極拳有哪些不同的招式。
太極大師陳照奎先生一九二八年應許禹生等之邀到北京傳拳,從學者甚眾,所傳均為大架。陳照奎先生為陳發科先生之幼子,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四日生于陳家溝,他七歲開始學拳,得其父傳授的家傳低勢拳架。這趟架子,動作細膩,難度較高,很吃功夫,但易上功,適于年輕人演練。發科公嚴加督促,先生盡得真傳,二十多歲時,先生的功夫就已出類拔萃了。
陳發科公逝世之后,照奎先生獨擋門面,越發用功操習,其功夫蒸蒸日上,爐火純青。其實,先生并不在外多作傳授,世人多不知,故有人說陳家功夫已失傳。照奎先生的擒拿手法堪稱當世一絕,輕柔剛猛,變幻莫測,使人防不勝防。推手功夫也是出神入化,化勁輕靈、巧妙、發勁冷脆、威猛。后來先生到上海等地傳拳,太極真功折服多名挑戰者,先生之功夫遂為世人所敬,聲譽日隆,便無人妄言。
照奎先生所習之拳架,系陳長興一脈相承的低勢拳架,屬家傳拳架,在當時不向外傳,故一直鮮為世人所知,此拳架與傳統大架相同,但在手法和身法上更為豐富和細膩。先生自幼勤學苦練,聰慧善思,日練拳三十遍,常年不輟,在繼承家傳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外型上,精巧、緊湊,柔中寓剛,開合有致;在內勁方面強調丹田內轉,形之于外即為胸腰折疊,講究運動的螺旋纏絲,輕靈沉穩。整個套路結構嚴謹,氣勢磅礴,節奏鮮明,靜若**,發如驚雷,往復折疊似波濤翻滾,靈活無滯。練習這趟架子對練者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難度、強度都很大。七十年代初,先生應邀回家鄉河南傳拳,家鄉陳家溝人對這趟架子都不了解,也沒見過這樣的練法,而稱之為"新架"。(按:陳照奎先生并不贊成這種叫法。)
照奎先生早年就讀于北京志成中學,畢業后因家境窘困而沒能繼續升學,全國解放后進入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工作。他一面刻苦練功,一面幫助父親授拳,先生自幼秉承家傳,耳聞目濡,對前人的拳術理論深有所悟,有一定的知識水平,思路開闊,能夠用一些現代科學的知識來分析、理解拳術,為陳氏太極拳法和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自六十年代始先生不僅走南闖北傳播家傳拳術,而且還根據自己多年練拳和教拳的經驗,寫下了大量的拳論文稿,留下了許多拳勢及推手技術圖片資料,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拳學財富。
一九五七年陳發科先生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間,照奎先生繼承父業,為傳播和普及陳氏太極拳,足跡遍及北京、上海、南京、鄭州、石家莊、焦作等地,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自七十年代初開始在家鄉河南傳拳,直到八十年代初去世,這期間他的事業達到了頂峰。
一九六一年先生應顧留馨之邀辭職南下,到上海傳拳,參與完成了《陳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沈家楨、顧留馨著)一書,又應各地學員之請寫下了陳氏太極拳一、二路函授講義,深受大家的歡迎。為使人們更進一步了解太極拳的特點,先生又與巢振民合寫《簡談陳氏太極拳的拳式和推手的鍛煉》一文,著書立說,發揚陳氏太極拳之精義是照奎先生之心愿,然而這一心愿被化成了泡影。
一九七三年,照奎先生應家鄉父老之邀始回家鄉溫縣陳溝、鄭州等地教拳。其侄陳小旺、陳正雷及同村的王西安、朱天才等原隨先生的堂兄陳照丕先生學拳,照丕先生于前一年去世,適逢照奎先生回鄉,四人又一起從照奎先生學習,先生盡心傳授,“四杰”之一的朱天才在談到照奎先生時曾感慨地說:“陳照奎老師教的套路是其父傳授的拳架,比我們過去練的老架手法更多,發勁更猛,技擊方法更明顯,練了這套拳架,使我們對陳氏太極拳體會更深,技術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