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1月,在杭州舉辦了“國術游藝大會”,其實是全國武術界各門各派展示真實武藝的擂臺大賽。主持會務的26名評判委員中,有太極宗師孫祿堂、楊澄甫、吳鑒泉。維護會場秩序的37名檢察委員中,包括太極名家孫存周、田兆麟、武匯川、褚桂亭、葉大密。他們都曾經在上海傳授太極拳。上海文史館或許可以從這些宗師名家的傳人或再傳弟子之中,探尋太極文史線索。如今太極拳某代“傳人”、某派“大師”遍地開花,必須嚴格辨別真偽。太極拳是內家武功,“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鍛煉內功產生的內勁,是太極拳內在核心。拳架、推手、散手、器械、均不離內勁。練太極拳必須全身松柔通透。手握白臘桿,由腳而腿而腰,發于脊背形于手指,內勁透出,桿尖劇烈跳動,此乃體內勁路順遂之象。如勁路不通,桿尖不動,即非真太極拳。西洋拳,外家拳均能將人擊倒。太極拳發勁不是將人擊倒于眼前,并非用手拉扯推搡,亦非用腰扭抱摔跌,而是用內勁將人彈出。內勁小者,對方彈跳而出,內勁大者,對手騰空飛出。除了內勁充沛,還要聽勁靈敏,接化對手攻擊的來勁或蠻力。楊澄甫宗師說:“若用大力按人推人,雖亦可以制人,將人打出,然自己終未免吃力,受者亦覺得甚痛,雖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極拳能手,則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
此乃真太極意也。”若能牢記澄甫公所言,真假太極拳不難鑒別。重陽節敬老,要尊重確有文化傳承的老前輩。必須先把真東西找出來,把握住太極文化傳統的核心,加以繼承發揚,然后再考慮如何到聯合國去申報非物質人類文化遺產。切勿本末倒置,匆匆忙忙,拿一套并無內功的健身操去蒙人。此事涉及我國文化聲譽和民族尊嚴,萬萬不可草率。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推陳出新。傳承太極文化,決非一味復古。柔道原本是日本傳統武術。其外在形式是武技,內在核心是一種精神人格的鍛煉。經過不斷傳承和革新,這種武技和精神被世界各國體育界所理解和接受,柔道成為奧運會競賽項目。太極拳的外在形式是武技,內在核心是精氣神的修行,并且以天人合一、陰陽互根的道家哲學作為其理論基礎。我們要在挖掘傳統、培養人才、推陳出新方面多下功夫,真正的太極文化,必將逐漸被世界各國的朋友們理解和接受。
結語:傳承太極拳文化是我們國家每個公民都義不容辭的事情,太極拳強身健體,防治疾病,希望愛好太極拳的朋友,可以好好推廣太極拳在我國的普及程度,讓更多的人學習傳承這一民族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