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是二十四式太極拳,因為它招式少,只有24式,練習起來時間段,難度低,可能不會很快進入太極拳的狀態,但是卻很適合初學者,比如剛退休人員,或是剛進大學的學生,抑或是身體處于亞健康的人群,都是比較適宜練習的,先練習好二十四式太極拳,后面再慢慢的由易轉難。下面就讓我們先看看二十四式太極拳吧。
理論基礎:
太極拳起源于中國,是綜合了歷代各家拳法,結合了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了古典哲學和傳統的中醫理論而形成的一種內外兼練、柔和、緩慢、輕靈的拳術, 其動作剛柔相濟,既可技擊防身,又能增強體質、防治疾病的傳統拳術,太極拳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傳播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太極拳雖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氣動功力等方面各派有異,但都具有疏經活絡、調和氣血、營養腑臟、強筋壯骨的功效。太極拳作為拳術之一,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至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術家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辭》,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太極拳24式 跟我一起體會太極拳精髓
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樹木花草,山岳樓臺,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語說,只有“變”是不變的,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云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于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后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
練習要點:
一、心靜體松。所謂“心靜”,就是在練習太極拳時,思想上應排除一切雜念,不受外界干擾;所謂“體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練拳時保持身體姿勢正確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讓全身關節、肌肉以及內臟等達到大限度的放松狀態。
二、圓活連貫。“心靜體松”是對太極拳練習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圓活連貫”才是衡量一個人功夫深淺的主要依據。太極拳練習所要求的“連貫”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體的連貫,即所謂的“節節貫穿”。肢體的連貫是以腰為樞紐的。在動作轉換過程中,則要求:對下肢,是以腰帶跨,以跨帶膝,以膝帶足;對上肢,是以腰帶背,以背帶肩,以肩帶肘,以肘帶手。其二是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即“勢勢相連”前一動作的結束就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勢勢之間沒有間斷和停頓。而“圓活”是在連貫基礎上的進一步要求,意指活順、自然。
三、虛實分明。要做到“運動如抽絲,邁步似貓行”,首先要注意虛實變換要適當,是肢體各部在運動中沒有絲毫不穩定的現象。若不能維持平衡穩定,就根本談不上什么“邁步如貓行”了。一般來說,下肢以主要支撐體重的腿為實,輔助支撐或移動換步的腿為虛;上肢以體現動作主要內容的手臂為實,輔助配合的手臂為虛。總之虛實不但要互相滲透,還需在意識指導下變化靈活。
四、呼吸自然。太極拳聯系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順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勢呼吸。以上幾種呼吸方法,不論采用哪一種,都應自然、勻細,徐徐吞吐,要與動作自然配合。初學者宜采用自然呼吸。
相關爭議:
拳式太少,全套僅24式,運動量太小、鍛煉時間太短,演練一趟套路不能進入太極狀態。主要拳式重復太少、不足以行氣通經。還有個別拳勢的動作,不符合陰陽相濟,陽消陰生的原則。不利于陰陽調和,舒暢經絡,調和氣血。太極拳套路應滿足一些條件。
總的來說是應符合拳理、醫理。一是一套拳連續演練的時間長度,應能滿足鍛煉需要的運動量,練一趟拳能進入太極狀態并練經必要性的時間;二是一些主要拳式應有足夠的重復,以利于練意行氣,暢通經絡;三、拳式動作編排應符合太極陰陽原理,即虛實開合,動靜進退,收發蓄放,應符合陰陽消長的原理,練拳行氣能調和陰陽,健壯五臟。獨陽不生,孤陰不長。
拳勢動作的開合進退,招式的收發蓄放,不應成單。陰極而后陽生,動作不應有半途而返。否則,動作不順,意氣不暢,不利于療疾健身。不論練那種套路,簡化太極拳或者任何太極拳套路,只要根據這些道理去體悟,發覺不順,就加以改造,使得套路動作符合拳理、醫理,即符合太極陰陽,經絡養生的原理,都可能按養生練法,而獲得較好的療疾健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