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松不要僵
四、要輕不要重
五、要柔不要硬
六、要工不要巧
“大”:拳架姿勢要舒展、肢體放開。中老年朋友初學一般不提倡下勢太低,應以中高架為主,以免造成膝關節疼痛或永久性損傷。初學塑形階段以“記憶準確”為重點。忌囫圇吞棗求進度,外求舒展內求呼吸自然,謂之“大”。
“慢”:練拳時不慢心難以心靜、精力集中,由慢而緩、節節放開、細心體會身體上中下三節的節節貫穿,“慢”是太極拳區別它武術拳種一大特點,“慢”也是太極拳練意練氣的關鍵所在。但具體操作時能慢下來也是有個過程的。
“松”:是指全身心的舒松,只有心情放松肢體才能放松,以練功狀態的意念代替其他雜念,呼吸要自然深長才能引導全身放松,拳勢動要用意不用力,松不是懈,不是軟塌塌的,“松”應是一種心靈的靜謐與身法的和諧。
“輕”:物輕拿輕放不易有損,拳輕靈地操練就不會呆滯、遲重。小心而又心境開闊地操練動作就會灑脫飄逸、舒適靈敏。拳論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
“柔”:學拳練拳過程中只有慢松輕靈,才能產生柔勁,逐漸去掉后天在生活、工作、和習慣中形成的僵力、拙力、蠻力。常求柔軟之于外的盤架子,久之自得堅剛之于內的身心俱修,是太極拳陰陽平衡的體現。由松入柔,運柔成剛,剛柔相濟。繼而才能產生長期乃至終生的練拳志趣。并會樂此不疲。
“工”:工整,勢正招圓,點、(起點、落點)線、弧、圓運行清晰。明確身法要求:虛領頂勁,松肩墜肘,涵胸拔背、塌腰坐胯,斂臀、氣沉丹田、開合虛實等。初學者不可只關注老師和熟練拳手演練中的細節靈巧處,首先應注意自己拳架的規范與工整,掌握身法各部位內外的配合。“巧”“靈”不是短時間內能掌握的,熟才能生巧,不能為巧而巧,否則會弄巧成拙。
“入門領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太極拳和其他優秀拳種的修煉,可得其完整技藝并能傳承者,實踐證明:須重道心誠,學拳先學做人,做人先要修德,明德知禮者自會技高一籌。否則,惘得一誤己、誤人之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