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自我防范意識弱
本周,記者采訪了北京市氣象局預報專家張明英。據他介紹,北京市氣象部門擁有一套科學的氣象災害預警制度,“這是針對北京的氣象條件特點建立的,目的是及時發布預警信號,提前告知公眾做好應對災害天氣的預防措施,盡可能減少人身和財產損失。”
然而,7?21暴雨災害后,多個部門共同分析了相關數據,發現北京市民對天氣預警信號的重視程度普遍不夠、自我防范意識比較薄弱。具體表現包括:很多人在獲悉暴雨預警信號之后仍照常出行、逛街、去山區旅游等,結果給自身安全和家庭財產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
熟知預警信號的含義
張明英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是根據災害程度、可能受災的影響程度、災害性天氣發生的時間緊迫性進行信號分級(暴雨預警信號參見上圖),然后公開發布。
盡管目前天氣預報難以實現百分之百的準確率,“但北京氣象預報的準確率在70%-80%左右,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仍然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因此,專家特別呼吁廣大百姓對災害性天氣建立一種“預則立,不預則廢”的主動防范意識,對已經發布的預警信號采取“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態度,畢竟“一旦出現險情,其損害程度一般會大大超過災前采取準備措施所投入的成本。”
北京的災害天氣很多
很多人都覺得,北京是幾百年的皇城,地理位置優越,應該很少有災害。但氣象專家們的看法正好相反,“北京其實屬于災害性天氣較多的地區”,這個結論令記者非常吃驚。也許正是這種常識上的缺失,才會導致許多市民對危險級別的預警視而不見。>>>暴雨自救策略 雷雨天如何保安康
據張明英介紹,三面環山、山體高度在1000米左右等自然條件造成了北京地區上空氣流較亂的特點,容易出現強對流天氣,較易發生暴雨、短時雷雨大風等災害性天氣,但這些災害性天氣呈現一定的季節性特點。比如,北京汛期為6月1日至9月15日,主汛期為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其間,局地暴雨時有發生,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包括導致山區暴發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塌陷等災害。此外,夏季也是雷電災害的多發期。
二、平日
留心觀察生活環境
除提高防范意識,掌握一些必備的自救逃生技巧外,您還需要對自己生活的社區環境加以觀察和了解。比如,自己所處社區的地勢條件,哪些地方較高便于雨季汛期出現險情時轉移,哪些地方較低容易積水需要注意避開。如平時多留意、有所準備,一旦發生危險時可迅速找到正確的方向。